88读书>穿越重生>穿越之我是耿精忠>第二百一十二章 兴农
在到处去找客栈了。反正自己随行的人也不多,就在这客栈将就一晚就行了。

有了这个发现。引起了耿精忠的兴趣。他也就更不着急的往前赶了。而是停下来在这泉州几个县内转悠一下。泉州城是李光地的老家。自己还从来没有来过。从晋江出来,走上半天不到,便能进入泉州城,两地相距很近。这一次的行程,可以说他是毫无目的,只是为了游山玩水。那么既然是游玩,那么就该好好的观赏一下四处的美景。还真别说,这到了外面还真就发现了不少令自己以外的东西。

福州城外。乃是属于福州平原的一部分,而泉州也是属于泉州平原的一部分。不过,这处平原只能被称之为小平原,面积在福建四个平原中最小。福州平原,有着闽江穿过,那里基本上全部都是水田,极少看见旱地。但是在这里不一样,水源没有闽江那么丰富,旱地水田各占一半。在福州附近很难看到的一些旱地作物,在这里却是都见到了。

福建这边的水田。与广东一样,一般都是种植双季稻。现在这种技术已经开始慢慢的发展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福建与广东地区的双季稻,种植的形式很是多样,有连作、间作、混作等多种,其中以连作为多。由于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生长期长,早在汉代时期,福建地区就已经种植了双季稻,但长期没有推广,直到最近这几年年才慢慢成为一种普遍推行的耕作制度。但是就这样,福建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实行这样的双季稻制度。

现在是六月初,田里的稻子已经长得老高,待到七月中旬的时候,便可以收割。这是今年的第一季稻,从四月下旬插的秧。当这一季稻米收割完毕,在八月初的时候就得再插上第二季稻的秧。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相对扩大了耕种面积。这一年二熟制地区的土地利用率,用数字来表达就是,整整提高了百分之一百,这对缓和耕地不足具有重要意义。耿精忠一边在道路上缓慢的行走,一边就思考了这么多,看来,回去以后,还是要行文通知地方,大力推行这样的有秀方法。

再往前走,耿精忠看到了一片旱地。看着眼前这一片旱地中种植的作物,耿精忠愣了好一会。这玩意不是向日葵吗?自己来到这个时代这几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玩意。记得很久之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自己还曾经念叨过这东西。闲暇的时候,抓上一把香瓜子嗑一磕,那感觉也是相当不错的。只是自己一直事忙,也没有关注过这些琐事。在他看来,这玩意也就是消遣吃着玩得,倒也没有派人专门去找。其实,在五六十年前这向日葵就传入中国了,只是种植的人太少,零星的一些,也只是人们当作自家孩子的零食种着吃的,市面上极少有卖。

也就是这两年福建大开商贸,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都有人想尝试一番。这向日葵也是这边一部分人家种植出来的,在收获之后,炒香,放到市面上,还真有不少的商家收购,由于味道不错,这东西的价钱还不低。整体算起来,不比种植其他作物差。于是这边种植向日葵的人越来越多,当然,整体上还是种植常规作物的占了多数。

向日葵原产北美,亦称迎阳花、葵花等,在几十年前,一个叫王象晋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做《群芳谱》的书,就将向日葵记载在了里面但是名字并不叫向日葵而是迎阳花。耿精忠知道,这东西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一种极好休闲食品。嗯,这东西可以推广种植,但是好像对现在的福建并不太适合,看来,等到将来自己地盘大了以后再说吧。

看到了向日葵,他也就想到了其他几种农作物,比如甘薯、玉米、土豆什么的,这些东西原产于美洲,的确是十分高产的作物,相当适用于中国现在的国情。地少人多,尤其是福建的一块硬伤。但是这些作物的种植到现在还没有形成规模,这就由不得耿精忠不思考了。这些农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高产等特性,因此推广这些作物才是解决根本的办法。

就说甘薯吧,甘薯最初就是从福建和广东两省传入中国的,大致在福建从吕宋引种甘薯的同时。广东也从越南引进这一作物。东莞人陈益于万历十年从越南把薯种带回到东莞。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但是也只是利用田间地头的闲置土地进行种植。明末之际,为了推广甘薯徐光启还专门编写了《甘薯疏》,可是却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视,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若是甘薯能大规模种植,说不定小冰河时期也就不会那么难度过,而导致农民起义暴起了!

和甘薯相比,玉米的引进可能要更加早一些。明嘉靖三十九年甘肃《平凉府志》中就有关于“番麦”的记载,就其对番麦所作的植物学形态的描述,可知番麦即玉米,证明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已传入到中国。从玉米栽培的最早记载出自甘肃平凉来看,玉米可能是从中亚沿古丝绸之路引进到中国的。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杭州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也认为:“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同时。他还记载:“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说明当时杭州已有玉米栽培。但当时玉米的种植并不普遍。主要分布在山区。所以《本草纲目》说:“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也很可惜的是,玉米也没有得到全国范围的推广,当权者


状态提示:第二百一十二章 兴农--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