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仙侠修真>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第五百四十六章 学术严谨性
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当然,第四禅是进入四无色定的转折点。”

原来是这个原因,超越色界之关节点。我看过某位法师讲解经典的一本书,他认为,初、二、三禅,虽有定心,仍有呼吸的出入,所以,不易将心摄止,仍易起念头。到第四禅时,呼吸已从细、长、缓慢而到了停止呼吸的程度,心念自然清净。到了此一阶段的禅者,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随意易得;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修之则易;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乃至漏尽等“六通”,求之易得。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舍:舍掉三禅的乐。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我发现,以上四禅,都有一个特点:一心,就是处于之中的意思。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就这境界还属于外道,普通人怕是连这外道都要羡慕吧?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虽已离欲,但他们仍有身体,死后则生于仍为微细物质构成的色界天,故称为仅有色身而无物欲的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者统称四空处定。入四空处,则进入纯精神的所谓无色界天。”

所谓心外无法,超越物质世界后,下面就进入纯粹精神世界,或者说心的世界了。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即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即是没有物质与yù_wàng,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五蕴只消除了一蕴,不早着呢。

“在西藏,有些经过长期修行禅定的人,到某种程度时,会志愿舍离色身,入定之后,便脱化而去。不过,尚有色身的时候,也能修成无色定的:先将心念观想色身中的虚空,色身的细胞,如藕中空,此空渐渐扩大,最后便只见虚空不见色身。色身空了,色身所处的环境也空,再无物质世界的感受,只是一片无量无边的虚空,此时的感受,犹如一向被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旦破笼而出,翱翔于浩瀚无涯的空中,无拘无束。”

他是说的虹化吗?我在资料上看到过。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色除了是四禅,进入后面境界,开始渐次消除想,现在开始除识了吧?

“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具体修法:由观虚空转为观想意识,渐渐发现意识的现象,是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相续不断之间,如流水、如灯焰,绵绵相继,由现在向过去推延或向未来延展下去,也是无量无边。可见,空无边处是体验到空间的无限广大,识无边处是体验到时间的无限广大。”

不知道,他所说的修法,是他自己的体验,还是听身边高手们说的。毕竟,他至少见识过三位圣人。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他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

越说越玄乎,这境界与上一个境界,究竟有何区别呢?

“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


状态提示:第五百四十六章 学术严谨性--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