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络游戏>暗黑大宋>第619章 堵水导水
因此商税激增,又用一部分激增的商税还之于民。取之于民,还之于民,所以治境皆粗安。不过若放在中原地区,一旦普及齐商税政策,争议就会很大了。然而若是普及了呢?当真全国一年商税只有八百几十万贯?只要稍稍普及,就可以在前面增加三千万贯。”

“不可能那么多。”吴充又说。

“吴公,我只说一件事,许多商贾在江陵候等赴蜀的士大夫,往往请他们上船坐一坐,一道去巴蜀,不但不收其路费,还会给其几千贯大驾光临费。为何?因为那样商贾便可以打着士大夫的旗号,免去各个场务的盘查与征税,所得利更多。试问,每年朝廷征了几个权贵商贾的商税?然后我再说一件事,为什么当初我设立竹纸作坊时,要拉上高家。没有高家的保护,我那时未中进士,这个竹纸作坊一旦盈利,能得活吗?这是我主动让里面的契股纳税的。若是不纳税,又有那个场务敢征竹纸作坊的税赋?”

其实很正常哪。

就象tg,房地产很赚钱哪,但真正成功的房地产商,有几个是没背景的?然后再放大到各个私企,能成功的又没有后台的,很少很少。没有后台,各方面的支持就不足,包括贷款,政策扶持,税务,要命的是因为没有后台,官员天天上门来吃来喝来拿,若不给,各个检查来了。这种情况下,想要成功,何其之难。

但也不要说tg了,美帝那边同样也是。尽管出台了遗产税,什么反垄断法案等等。然而为什么来了一个政治献金?有了政治献金后,政策就会保护他们,那么各种不公又产生了。

除非是小国家,否则想要绝对的公平,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过王巨点出来了,还是振聋发聩的。

“所以国家商税几乎成了一个摆设,征的也只是中小商贾的税赋,真正能征到税的,却罕能征到一文钱商税。别的不说,我就说东面几百步外的金帛行,一笔交易往往就是几十万贯,诸位,你们征到了多少商税?”

“难哪……”吕惠叹气道。

是这个理,敢谁敢去征哪?

“若是有三千万贯,何必执行青苗法,宽剩钱,市易法。陛下,微臣听到市坊上流传着的一个说法。介甫公说变法时,与陛下提及一件事。天下虽富,然而国穷平民穷,为何,兼并严重,贫富严重分化。长此下去,必然产生陈胜吴广之流。所以变法一壮国库,二就是打击豪强的兼并。然而如同微臣刚才所说的,在这种税赋制度下,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几个士大夫没有参与到兼并或者行商当中?故变法起,反对声音浩大。又因为下面官吏做得不好,往往富人摊派得不多,却连最贫困的百姓被摊派了。包括免行钱,有几个州县的五等户没有被摊派?他们为什么要摊派!”

都快活不下去了,还要摊派这个免役钱,百姓能不痛恨吗?

“再看市易法,陛下可以派人查一下,因为市易法,有多少中小商人欠下了市易务的债务,因为无法偿还,天天被牙吏追债。所以介甫公说数十浙西大户摊派了六百贯免役钱,多取之无妨。陛下也说,此兼并宜催之。陛下,有无此事?”

“有。”

“但最后陛下还是渐渐减少役钱,于是介甫公痛惜地说,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杓水,即羹何由熟时也?也许介甫公说得对,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做事就要一鼓作气,若是断断续续,便会成了二鼓衰,三鼓竭,最后败之。然而我不认同介甫公的变法。似乎变法是一壮国库,二是打击兼并,阻止贫富分化的蔓延,然而因为官官相护,或者官吏不良,却将这种摊派分加给了贫困百姓,他们生活本来很是艰难,再加上摊派,无疑是雪上加霜。于其这样,何不均齐商税,有此两三千万贯商税,又何必有青苗贷、市易法与宽剩钱?”

然而齐商税就解决问题了吗?

还是没有。

仅是政策的倾斜,便会让贫富分化继续加大了。

但这个永远是一道无解题,因此想真正做到平均,只能在乌托邦的梦中实现。

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家的稳定性。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一场三国演义下来,整个中国还有多少百姓?一场隋唐演义下来,整个中国还有多少百姓?相对来说,反而赵匡胤做得更仁爱一点,灭一国息上两年,再徐而图之,一战一息,人口在持续增涨着。

前世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泰国,如是再民煮再乱下去,最后连菲猴都不如了。

因此在变法的基础上,也要顾虑国家的稳定。从这上面考虑,赵顼并没有做错。不停地添加火,最后失火了怎么办?

王巨又说道:“其实比喻治水,微臣很早之前便感到介甫公是堵水之策,并非良策。因此知道国家积贫积弱,国库积欠巨大,以至到了河北大灾,国库内库空空如也,国家却拨不出任何赈灾钱帛粮食,逼迫灾民回乡自己解决,国家不变不行了,微臣却一直沉默不发,甚至主动辞去了条例司的官职。然而想有一个导水之策,则是更难更难……”

这是王巨第一次公开吼出自己的政治理念。

不然长久下去,他就消失了。

这样吼一吼,有一些人关注,那就会有一些人支持。

而且他的说法十分诱人,真正的不加赋而国自用!

导水之策而非堵水之策!

但现在还不是上位之时,所以最


状态提示:第619章 堵水导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