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帝明>第七十七章 新农书

华夏文明很早就演变成为农业文明,历代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政策思路往往在抑兼并与不抑兼并两者之间摇摆,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模式始终都是主流之一。

政府更多是关注农田赋税的征收以及一些大量公共水利设施的兴建,官方除了每年推出的黄历,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方面,其实做得并不多。

也不说不多,但至少不够系统,往往只将之视为善举仁政,而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本手段。

于是圣明的皇帝陛下便又将张四维、申时行、曾省吾这三位大人,哦,还有户部尚书张学颜张大人,一块叫来了文华殿。

面对笑容可掬的皇上,张学颜倒还感觉良好,那三位心里却是无可奈何。只道皇上笑得这么和蔼,待会吩咐下来的事情肯定就更加烫手。

“几位爱卿,今日叫你们前来,别无他事,就是想把朕欠的债给还了。”

张四维一听这话,赶紧强笑着道:“皇上说笑了,哪有这等事情。”

“君无戏言,怎么会没有。既然朕前几天提出了制图之法有利于营造、匠作,音韵新法有助于认字识文,那就欠下了这天下农户一笔账,必须得还。”

曾省吾一听这话,脑袋顿时就大了,这农业也是自己工部下属的屯田清吏司在管着。赶紧硬着头皮道:“皇上,这前几样新法刚刚开始编订,尚未正式推行,情况尚不明了,此时若是再添新法,只怕一时之间,容易引起物议啊。”

看着曾省吾,万历心道:“你这就觉得多啊,这还才刚刚开始呢。”嘴里却是语气和蔼地道:“曾卿不必多虑,朕心中有数。这回不是新法,而是旧法。”

见几人都有些不明所以,万历解释道:“朕最近读《永乐大典》,见其中收录了不少历代农书,内有诸多妙法可以行诸天下。然则这些书籍却又往往内容重复,相互矛盾,行文也不够直白。”

“顿了一下,万历接着道:“因此,朕打算召集一批出身耕读之家的官员,将这些典籍重新厘定整理一番,编撰出一套完整的农书。”

“啊!”众人都是大惊,长在深宫,从未接触过农事的皇上,竟然能想出这样一个绝妙的主意,这确实是一个利国利民的高招。”顿时,文华殿内,谀辞如潮。

万历笑呵呵地等着这一帮家伙说完,谁知几人却既不觉得口干,脑中的词汇量又巨大,竟是没完没了。他只好摆摆手,笑着道:“编撰此书,还是要有劳诸位爱卿多多费心。日后史籍之中,也要记上各位爱卿为此付出的一番辛劳。”

说完,他便取出几张纸笺交给众人。几人忙凑到一起细看,乃是关于新农书的编撰要求。万历在里面提出,首先是文字要通俗易懂,最好能做到图文并茂;其次是分地域,按照各地不同的气候、水土条件进行分册修订;第三是分类别,分别讲述主粮、牲畜、瓜果、蔬菜、林木各大类的相关技术;第四是要注重内容复核,要请有经验的老农对书中相关内容进行评述。如此一来,此书的现实指导意义确实就会大为增强。

张四维摇头感叹:“微臣今天总算是见识了皇上天纵之才,实在是令微臣佩服得五体投地啊。看完皇上所开列之纲目,微臣相信,此书必然能造福于我大明亿万子民。”

万历道:“我华夏礼仪之邦,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其中不乏留心农事者。然这些书籍或被束之高阁,或湮没无闻,十九难存一二,实属无奈。究其原因,朕以为一是文道不昌,一是学未能致用也。研此道者不务农,操农事者不识字。”

话题一下转到治学上面,几人顿时不再乱拍马屁,只顿首道:“皇上圣明。”

万历点点头,又道:“今日朕请大司农一同过来,倒不是为了这农书,而是有一事不明,想要当面请教。”说完,便取出一本《万历会计录》道:“想我大明一国之收支,何等繁巨,为何这《会计录》上竟然能算到一文一厘。”

原来,万历读《会计录》时,发现里面记录的收支流水,数字居然能准确到一文钱、一厘银子,习惯了后世科学计数法的万历,简直看得头晕。直觉告诉他,这种违背常理的现象,背后肯定有问题。

张学颜一听这话,心中就是一紧,暗道皇上确实是聪明天纵,这常规陋习还是被看穿了。原来古代计算工具简陋,所以一帮账房先生总习惯于将记录的数字保留很多位,这样既显得有工作成绩,又人为给审计复核制造了巨大的麻烦,给自己上下其手制造便利。

张学颜只好道:“皇上,此乃历年旧规,如今也不过是因循而已。”

万历点点头,没说什么,这不是他关注的重点,只道:“那张卿你回去议一议,看能不能只记到两、石即可,后面的数字就都四舍五入了吧。”

张学颜赶忙俯首遵旨,心道:“如果真按照您说的这样去做账的话,那人家还玩什么啊。”

万历接着又道:“朕还在一本书中,看到海外流入华夏的数字,很是简洁明晰,用来记账算数,甚是方便省事,看起来也一目了然。”说完,便又取出一本小册子。

张四维等人心道,皇上您还有完没完啊,没办法,也只好耐着性子接过来,用心翻看。张学颜一看,便道:“皇上,这乃是白帽回回的文字,那些海外的番商多喜欢用此种数字,前朝宋、元年间,华夏番商云集,偶有商家使用。”

万历一


状态提示:第七十七章 新农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