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穿越重生>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四百一十七章 震动
有刺客的时候,已经有六个人被击毙击伤,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大教长级的高级干部。

随后发生的事情就超出了沙堆等人的控制和预料。当时在花园中不止有这些大佬们。还有他们的随从和保镖,能担当亲随的自然是他们的铁杆亲信。主人被刺杀如何能善罢甘休。可问题是他们身在兰巴萨尔堡中,堡主也没能留住性命。那些警卫们肯定也不能放过他们。

虽然一时又分辨不清谁是那个刺客,但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在现场的人,活着的人就成最大的怀疑对象。可那些人自知冤枉,看着冲他们而来红了眼的保镖和警卫们怎么会束手待擒,双方当然是一场混战,有人被当场格杀,有人被擒,也有人趁乱逃了出去。兰巴萨尔堡为了追杀逃跑者点燃了烽烟,通知附近的堡垒截杀、搜捕那些逃跑着。误打误撞之下将始作俑者沙堆的狙击小队也给围在了其中……

‘皇太子’在自己的堡垒中被杀,为其陪葬的还有几个大堡的堡主、教长及十多位小堡主,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谢赫乌米德亲自派人调查,发现死者除了死于混战中的刀剑下的,几个大佬都是被一枚拇指大小的锥形弹丸射杀,而这种东西在木剌夷国及周围诸国中从未出现过,深究之下很快找到了狙击点。

真相让‘刺客之国’的大佬们无比震惊和难以相信,相距四百步的距离之下可以轻取人命,他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这定是神一般存在的人才可以的。同时也表明距离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安全线,那些刺客在目力所及的地方都能随时取他们的性命,坚固的堡垒也不再是安全之地。

真相的查明带来的恐慌还未散去,事件的后续还在持续发酵。那些死在兰巴萨尔堡中的人都拥有一定的实力。自家人糊里糊涂的死在那里了怎么会善罢甘休。而对于‘调查组’公布的真相,他们根本不相信有人能在那么远的距离上致人于死地,所谓神一样的行刺者也没有抓到一个。定是有人意图混淆视听,掩盖事情真相。

与此同时另一个版本的真相却让人信服。那是逃出兰巴萨尔堡者的口述,他们认为是哈默德以商议追查破坏者的名义将众多教长、堡主聚集在一起。是想将其中反对自己成为下一任谢赫的反对者一举清除。只是因为其布置的刺客操作失误导致自己也被误杀,否则为什么兰巴萨尔堡的人要将所有人都杀死,这是意图掩盖真相,而幕后的黑手不言自明。

于是一场刺杀引发了全国性的恐慌,大家都纷纷设法自保,也不再听从谢赫的命令,更有死者的亲人派出刺客意图行刺乌米德。而一向强硬的乌米德自然不能容忍这些‘反叛者’的存在,也派出刺客欲予以清除政敌。双方的刺客你来我往,杀人无数,将许多堡寨都卷了进去,木剌夷国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实力被大大的削弱。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挑起事端那些敌对者此刻全部消身匿迹,就好像从来没有来到过……

…………

身在燕京避暑的大宋皇帝赵柽并没有安分守己的打打猎、钓钓鱼,他视察战备的同时,还在行宫中频繁会见州府官员,还抽出时间巡视了北京太学,并多次在公众场合发表讲话,告诫大家‘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不要因为现在实现了和平就忘记了战争的存在,还有许多国家敌视大宋,觊觎我们的财富,想要侵略我们的国家,奴役我们的百姓。

皇帝在各处的讲话迅速流传到各地,引起各方的关注和讨论,猜想着大宋的政治走向,引发一场舆论风波。许多人不解皇帝为何要搅乱平静如水的局面,弄得朝野上下人心不安,劝皇帝要‘慎言’,不要在随意发表讲话,要知道他是金口玉言,一张嘴就可能造成动荡,可其并不听从还是我行我素,该说还是说。

赵柽其实如此也不是因为他是大喇叭,喜欢讲话,而是在有意识的引导着社会的舆论。如今他正紧锣密鼓的准备北伐女真,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要带领国家走向战争,必然要先营造国内外的有利舆论,给自己的战略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赢得朝野上下的支持。

随着赵柽的权力增长和前世所知。他愈发感觉到普通民众不可能具备海量信息收集和分析力,尤其是在这个消息来源、传播途径单一的年代。百姓不可能接触到太多的军事和外交的真实情况,舆论的盲目由此产生。而国家安全战略决策总要面对盲目的舆论。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舆论,它们经常会误导国家的大战略。

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外战争中连番失利,实施消极防御的战略,不惜以金钱换取和平的做法,绝非是几个缺乏血性和见识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在建国初期太宗两次北伐失利,造成了重大的伤亡,灾难性的巨大损失让朝野上下害怕硬碰硬、害怕果断出手,采用靖绥政策避免战争的再次发生。

这种‘和平’舆论让百姓和官僚们沉醉于和平生活,丧失了血性和胆量。软弱的和平主义思想弥漫朝野,给大宋带来的是消极战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檀渊之盟》让大宋彻底丧失了收复燕云的勇气,转而用金钱赎买和平,以致后来在对西夏作战的失利后也采用这种政策,失去了进取之心。

而百年后,蔡京上台为了博取皇帝的信任,为自己的富贵再次利用舆论营造出一种大宋无敌、天下太平,国家富足的假象。培养出了奢靡享乐的风气,激发了投机思潮,以致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七章 震动--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