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都市现代>混在大唐>第 68 部分阅读

于武清县内。武清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四处开银行。而且他也相信,武太后也没那么大的魄力支持他。

不管怎样,武清县的种种都展现着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县城。

这里要提的是,经过十月怀胎。两名胡女为武清生下了两名男孩。取名武崇忠和武崇义。希望两个孩子长大后能够忠孝仁义。如今孩子比较多,武清也实在记不住那么多。总之起了名字看一眼也就成了,如今最大的孩子武玲珑已经十岁,已经完全显露出了一个美人胚子,武玲珑的性格完全跟裴柔的性子相反。特别顽皮,而且喜欢武艺,跟裴盈有几分相似,所以自武玲珑展现出这样一面后,武清便不想看到这个孩子了。当年的错误让他毁了一个女人的幸福,他良心何安。

武清规定,凡三岁孩童。必进家学,先习《百家姓》再读《三字经》,最后学《千字文》,并请画师教授绘画。请教坊司大家教授音乐等等。总之武清是要让自己孩子先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在他们七岁正式学习的时候选择他们的爱好。

元日将近,武清坐于茶楼上,一边品着茶,一边看着中央广场上那座日晷。

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喜有悲,喜的是武清县终于建成并走上了正规,悲哀的是在与儒学的对抗中处在了下的进展十分不顺,大州只有扬州,主要是如今扬州官吏大多都被酷吏整怕了,想以此来交好武清,故而扬州的小学和中学建设十分顺利。

剩下的也就是清心书院学生所在的几个县,长安县令姚元崇和义昌县令宋璟都是积极之辈。

但不管怎样,已经建起来的,就要发展好,还没建的,就要让他们慢慢接受。

洛阳因为有武清和清心书院在,加之洛阳令魏元忠虽然跟武清不对付,但也还是对理学感兴趣的。毕竟魏元忠也不是一个迂腐的人。相反如今五十余岁的魏元忠很有建树,他两度为洛阳令,都把重心放在缉拿盗匪上。

洛阳城中建立了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虽然还没有开始收学生,但只等上元节过后,全面打扫修整后,就可以慢慢登记报名了。

而且武清以改易后的金色龙旗为国旗,让武太后似乎捕捉到了什么,但却什么也没抓住。

对于突厥不断袭扰边境,大唐无将可派的窘境,武清再次上疏,开设武举,并开办神都武院。

奏疏上,武清阐明了开设武举可以在段时间内解决缺少将领的难题,但要让这些将领成长为统兵大将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要解决长期的统兵将领难题,那么就必须开办武院,教授将领们兵法韬略,在不断地演练中,学习统兵能力。而且如此一来,太后再也不需为没有将领而担忧。

丽景殿里,武太后看到武清的奏疏后,久久不语,开设武举之事,在早年间武清就已经提出,至于这开办武院之事,确实是一个新的思路,但是教授如此多的人学习兵法韬略,难保那些人没有谋反之心啊。

如今的武太后对于“谋反”这两个字是很敏感的。可朝中真的是再无大将开派啊,到此时她有些后悔杀了程务挺,不过眨眼间又恢复了颜色。

“婉儿,封皇子成美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的旨意拟好没有?”武太后问道。

上官婉儿见太后手中依旧拿着武清的奏疏,可问起这件事情,便知武太后有些犹豫,于是点头道:“已经拟好了。”

武太后说道:“婉儿,你觉得朝廷开设武举会怎样?”

上官婉儿自是看过了武清的奏疏,心中早有对策,便说道:“朝廷开设武举,是有很多好处的。我大唐武风盛行,习武之人颇多,争强好胜之心太甚,有些人更是以此入了绿林,有些占山为王,这些人武艺高强,官兵也一时剿灭不了,而且出动大军剿灭,耗时日久,且耗钱耗粮,天下时有旱灾洪涝,各州也不敢清剿彻底。若朝廷开设武举,可不问出身,若能像文人一般,凡进入武举者分高低依次授予武官。此一来尽收天下武人之心,还可以减轻地方匪患。最重要的是太后往后派遣将领何愁无将可派?”

被上官婉儿这么一说,武太后心头豁然开朗,不禁赞道:“你啊,真不愧是朕的内相啊。”

上官婉儿哪敢居功,赶紧欠身道:“这都是太后教导,奴婢才有今日之才学。”

武太后很高兴,于是便又问道:“那你来说说,这开设神都武院之事,你是如何理解的?”

上官婉儿沉思片刻,说道:“神都武院是大将军所提,而且着重地说明了武院的重要性,奴婢想这如同天下有学文的县学州学、国子学等文学馆,还有清心书院,却无一个完备地教授兵法韬略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大将军所虑吧。以奴婢认为,大将军此举在于加强大唐的军队实力是极有可能的。”

武清要是听到这番话,一定会把上官婉儿给爱死了,虽然上官婉儿只说了一些,但也差不多了。创办武院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军队实力,更重要是培养军队对于皇帝的忠诚度。是要建立一支完全忠于皇帝的军队。这是武太后这个玩弄权术的妇人永远也想不到也无法看透的。武太后知道军队忠诚度很重要,但她习惯于玩平衡,以此认为,这帝王权术便能确保自己统治安稳无忧。这或许就是在她迟暮卧病在床时,禁卫首先反叛的原因吧。

如今的帝王权术脱胎于韩非子的法家,并糅合了儒家中


状态提示:第 68 部分阅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