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龙兴之所>第两百三十九章 武功之战23

董卓很庆幸,他接受了李儒的意见将五千步兵调往左翼填补骑兵离开后的空白,虽然兵力有点少,时间也有些晚,但有总好过没有!

临时抽调的五千步兵刚刚脱离战场来到大军左翼,周仓的三千虎卫骑便拍马杀到,未及列阵,五千步兵如同一群乌合之众,虎卫骑中配有一千支连弩、两千支单发弩,倾刻间,一万两千弩箭便将敌军杀的溃不成军,周仓毫不恋战,立即率军从四散而逃的敌阵中穿过,直奔董卓所在的小土坡而去。

在此之前,董明、董荣得到董卓杀气腾腾的命令,暗叫“糟糕”,费尽气力总算约束住各自的士兵,虽然仍然没有步骑配合,但总算没有自杀残杀了。董卓见状刚刚舒了一口气,却又见一支骑兵杀出城来,他这才慌了,连忙问计李儒,此时李儒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希望临时抽调的五千步兵可有抵挡一阵,在他们溃败前重新调集士兵组成新的防线,挡住敌人,谁知五千步军竟然跟泥捏的一样,对方只用了一个回合就突破了阻击。

董卓无可奈何,只得命仅剩的一千亲卫死守土坡,同时击鼓令李傕调兵回救。

少时,周仓率部抵达董卓所在的小土坡,当年董卓镇压黄巾时坑杀了数以万计的黄巾俘虏,每次说到董卓,周仓、廖化等都是恨的牙跟发痒,恨不得活吞了他,此时见他被自己包围在小小的土坡之上,周仓心中无比的畅快,他真想更痛快一些,指挥士兵直接冲上土坡一举击杀董卓,可是想到高顺的忠告,他打消了这个主意,骑兵本就不擅近战,而且仰攻之时骑兵和坐骑基本上就是别人的靶子……

“放箭……”周仓一声令下,率先举起了连弩。

三千骑兵立即策向绕着小土坡转起了圈子,呼啸来去的骑士们不时将夺命的弩箭射向小土坡。

董卓的一千亲卫也纷纷拉动弓箭返击,弓箭的射速远远比不上连弩,但却又远在单发弩之上,而且连弩手如果想要连续射击,只能勒马驻足。一旦如此,骑士高坐马上,等于将自己完全暴露给敌人,而且还附赠一个庞大的身躯(坐骑)给敌人瞄准,同样训练有素的西凉军可不会怜悯。周仓当然不能让自己的人成为敌人的活靶子,反正高顺也没有要求他斩杀董卓,因而他命令连弩手采取和单发弩手同样的做战方式,射一箭换一个地方,不给敌人瞄准的时间,这样一来虽然降低了打击力度,但是可以大大减少己方士兵的损失。因而短时间内,双方竟然有来有往,谁也奈何不了谁。董卓自然乐见其成,他没有想过凭一千步兵击败对方三千骑兵,只要能够坚持到援军回救就是上仓保佑了!

李傕眼见敌营危机四起,暗觉破刘第一功已是探囊取物一般,不禁心中大喜,他正要指挥大军给对方最后一击,后方却传来阵了告急的鼓声,他回头观望,竟然发现三千骑兵正在杀奔董卓而去,顿时脸都绿了,要是董卓出事,西凉军士气就全完了,最终必然不战而逃,没有丝毫耽搁,他亲自从后军调了两万人准备回救董卓。

当李傕率部离开约百丈后,高顺大喜,暗道:“皇天保佑,胜利可期了!”随即命令士兵齐声高呼“董卓己死,李傕抛弃你等,独自逃命,西凉军失败已成定局,你等还不醒悟,速速逃命,难道是想为董卓殉葬不成?”

西凉军不明真相,回头一看,果然发现董卓驻扎的小土坡被数千益州骑兵团团围住,杀声震天,李傕也率了许多亲信逃命(李傕原是去为董卓解围,可是兵荒马乱之下,西凉军又被益州军一通大叫弄的先入为主,真以为李傕得到董卓被杀的消息后知道西凉军大厦将倾,抛弃大家独自逃了),感觉到出卖的西凉军顿士气全无。尤其是那五万新兵,一直被当作了炮灰使用,上一场战斗下来便只剩下了一半人,前几天还是农民的他们何时见过如此惨烈的场面?如果不是董卓派出部队监视,恐怕早就全做了逃兵了。这会听说董卓被杀,西凉军覆灭在即,本就对西凉军毫无归属心的他们如何愿意为董卓殉葬,他们甚至巴不得刘璋早点把他们从董卓的魔爪中解救出来呢,于是乎立即便抛弃兵器作鸟兽散。

上次一把火后,五万新兵只剩下了一半多一点点,战到此时,这个数字又缩水了一半,仅剩下一万三四千人,可是这一万三四千的溃兵所造成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他们的溃逃不但将西凉军阵冲的七零八落,而且还带动了原来有些犹豫的西凉军,很快,他们也加入了溃逃之中……

高顺当然不会放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虽然北门被堵塞住了,难以出场追击敌军,他还是命令士兵用弓、用弩,有床弩、投石机……用一切可以打击西凉军的兵器追着西凉军的屁股一通猛揍,直到对方逃离了射程……

眼看着如潮水般退却的西凉军,高顺庆幸终于守住大营之际,也不由得为华雄、周仓担心,尤其是周仓,西凉军溃退的方向正好和他所在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三千骑兵被淹没在数万敌军中,结局不言自明。高顺知道谎言不可能永远蒙蔽敌人,只要董卓出现在大军之前,以他的威望要稳定住溃兵问题不大,那个时候虽然董卓不可能短时间内再次组织士兵攻城,但是命令大军围歼周仓还是可以的!

话说李傕正率兵救援董卓,却见攻势凌厉的己方大军忽然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破敌大功,追着自己的屁股狼狈而逃,不由得叫了


状态提示:第两百三十九章 武功之战2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