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龙兴之所>第两百八十七章 除夕晚宴(续)

刘璋早有打算在年后迁治长安,便借着酒宴询问众人的意见。荀彧当即表示益州偏处西部,山川险峻、与世隔绝,益州多山,唯成都附近适宜耕作,不足以与天下英雄争锋之时以成都为治、利山山川这险以守为攻、休养生息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可是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后,眼光应该着眼于天下,如果此时依然留恋益州、成都,无疑是十分保守的选择。此时益州的地盘横跨荆、益、凉三州以及三辅之地,幅员数千里,乃诸侯之首,身为汉室子孙的刘璋下一步应该着眼于整个天下,讨伐不臣、重振大汉,如此一来,继续以成都为治无疑是很不利于益州集团下一步的发展的,毕竟益州太避远了,信息往来不便,一旦天下有变,大军出益州更耗时费力、极易错失战机。迁治长安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说是当务之急。同时荀彧还认为此时在益州驻扎大军已无必要,一来,作为刘璋最初的地盘,经过刘璋父子两代苦心经营,如今的益州富足、安康,就连蛮人也皆尽归附,仅需适量守备部队便可保证益州安稳;二来,此前在益州驻扎大军为的是应对东南和北面战事,可是荆州早在两年前成为了刘璋的地盘,两年的治理下荆州也是渐入佳境,百姓也都心向刘璋,不会有太大的混乱出现,何况有第二、第三野战军团驻扎,就算荆州有变,也不需要从益州调兵,即使是扬州有变,无论是占据淮南的袁术,还是退过江南的刘繇,或者是严白虎、王郎等,仅豫章第三野战军团十数万大军顺流而下,即可从容应对。至于北面,凉州业已入手,如果要维持凉州的安稳,直接在凉州驻扎大军岂非更方便,一旦凉州有事,就近出兵岂非远比自益州经千难万险远征更加迅速,当然也更节省时间和成本。何况长安作为昔日大汉故都,以其为治也可占据部分大义之名,而且长安有崤函之险,安全方面较成都也不遑多让,大汉地势西高东低,迁治长安后,可居高临下俯瞰中原大地,一旦时机成熟,即可发兵征伐中原,兴复汉室。

荀攸、陈群等人也认为迁治长安是理所当然,皆支持刘璋的决定。

刘璋随即下定决心,在年后开始迁治准备,三个月内开始迁治。

紧接着刘璋又询问众人,迁治后以何人为益州刺史为好。这个问题,众人却不能代刘璋作主,只是表示益州乃根基所在,不容有失,刺史人选首先要绝对忠诚,而后还有人极强的能力,尤其是处理与蛮人关系的能力,虽说蛮人大多走出了深山野林,与汉人比邻而居,但是汉蛮之间的仇怨的隔阂并未根本消灭,只有等到最近几年出生的孩子长大后,这个隔阂或许才会完全消失,因为这一代的汉人、蛮人从小一起长大,说一样的话,吃一样的食物,接受相同的教育,甚至许多小孩子还是汉蛮“混血儿”,那时候汉蛮的界限将变得非常模糊,自然不容易引起大的冲突。可是现在,性格剽悍的蛮人始终是一个隐患,毕竟汉、蛮对峙了数百年,一旦对蛮事务处理失当,很容易引发蛮人不满,从而影响益州大安局面。

听了众人的话,刘璋深以为然,心中不禁有了人选。

荀彧又提议,第三野战军团骑兵数量太少,此次北伐缴获战马无数,是否应该考虑给第三野战军团增强些骑兵部队,这些骑兵可以驻扎豫章、襄阳,一旦东面有变,可乘船东进,在淮南和江东,骑兵还是大有可为的。

刘璋点头应允,表示在完成对降兵的训练后,会适当增强第三野战军团骑兵部队。

陈群又建议西凉和三辅之地如今赤地千里,应该暂且罢兵,休养生息。刘璋从善如流,欣然接受,他原本也没有打算在近期再次主动挑发战争的想法,因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重点将放在迁治和改革之上,而这两项事务都是比较容易引起混乱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会主动寻求战事。

最后,刘璋交待了一件事情给伊籍,请伊籍在大年初二统计成都城中所有超过六十岁的人,无论男女、汉蛮,一律按人头每人送去三十斤小麦、五斤猪肉。

伊籍连忙表示宴会后他便回去统计,一定在明天,把刘璋的赏赐送到每一个百姓手中。

刘璋却让他不必着急,还开玩笑的说他刚刚才宣布明天休息一天,如果伊籍明天便开始工作,岂不是令他坐实朝令昔改之嫌……

典韦他们那里的“战斗”已经渐渐平息,十几轮比拼下来,少喝了好几轮的严颜、袭都、周仓等人全都醉倒,只有喝满了每一轮的典韦、许褚、张飞仍保持着一丝清醒,刚刚的比拼中除了周仓侥幸赢了一局外,都是典韦、许褚、张飞三人轮流摘取桂冠,十几斤美酒下肚,脚下放着五坛战利品的典韦醉眼迷离的抱着同样摆着五坛战利品的许褚、张飞准备进行最终的“决战”。

只见典韦一边打着酒嗝,一边摇头晃脑的指了指喝趴下了的严颜、周仓等人道:“这……些人……真没用……才两坛子就……就全趴下了……哈哈,看我老黑再把你们干翻……”

此言让旁边看热闹的人暗笑不止,显然,典韦也醉的不行了,否则他怎么会连十几坛和两坛都分不清?

这时,只见许褚摇摇头,道:“还把我们干翻……看……看你,都开始说……说糊话了,这哪里才两坛……”

看热闹的人心中刚刚生起这是一个明白人的想法,便听到许褚接着道:“明明都三坛子了


状态提示:第两百八十七章 除夕晚宴(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