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包拯来到垂拱殿,仁宗正在殿中踱步,包拯上前施礼,仁宗命免礼赐坐。不过这仁宗自己不坐,包拯也没法堂而皇之就坐在那里看着仁宗皇上溜达。

房间里很是安静,两个人谁也没说话,仁宗的脸色很沉,九龙杯和倭奴使者大不敬之事让他很生气。包拯也极少见到仁宗如此生气,平时在朝堂就是谏言语言有所冲撞,仁宗都是一团和气。

哪怕是官员之间的弹劾,多数仁宗都更似和事佬了事者而已。民间曾有传闻说寇准进谏,拉着仁宗袍袖不让仁宗退朝。还有说包大人进谏,唾沫星子都飞仁宗脸上了,仁宗都不脑。虽然事情没那么严重都是传闻而已,不过仁宗确实是很平易很好说话的。

而今天连包拯都有点怵头,这开封府大大小小的案子办的多了,包拯上斩皇亲国戚,下杀奸佞之徒都没手软,不过这皇宫丢了皇家御用之物,面对又是倭奴国使,便不似普通的案子,都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案子处理不好关乎到国家的颜面。

所以面对仁宗的不语,包拯心中也是忐忑,虽然知道仁宗还没有因为没破案而责怪,但仁宗越是不责怪,包拯越是不安心。官职无所谓,就是这事别扭,开封府也没面子的别扭。

仁宗所忧虑的事更是发愁,第一件大事便是立太子,太子不立大臣们天天上奏折,这准备立太子更麻烦,每次和赵宗实说的时候,他就一句话:父皇,我为生父服丧未满。暂时推一下吧。

都见过拼命上位抢太子宝座的,没见过这么拼命出溜退让太子宝座的。仁宗皇上哪里知道赵宗实的想法,毕竟他不是亲生。朝中窥视者比比皆是,如果上位太早难免引人嫉妒,而且朝中威信不能服众。

眼下如何处理倭奴国之事更是微妙,如果处理好,将来太子继位会顺利些;处理不好让其他邻国见宋朝之软弱必定将来会各处受制于人。所谓弱国无外交也正是此意。

要强,仁宗当然要强,可北上有辽,西有西夏;尤其西夏一直是不老实,时不时的就得去修理一下,精兵强将都在那边;南有吐番大理,好在刚刚安抚了侬继枫,继续守在南边抵御交趾骚扰。否额又将是鞭长莫及。

朝中文臣若是关上皇城大门,论诗词曲赋,才华横溢;褒贬弹劾,极尽所能;可要是论打仗征战,确是少有良将,仁宗要强但不能纸上谈兵。

仁宗看看包拯今日少有的老实寡语,就知道调查的事情未必那么顺利。自己不开口这黑子必定不会开口,于是仁宗回到御座龙床,坐好吩咐太监侍候茶,茶官奉上新沏好的茶,转身退了出去:“希仁(包拯字希仁),坐吧。”

包大人见仁宗如此说,才落座说道:“圣上召见微臣可是为九龙杯的事。”

仁宗气不打一出来,心说这包拯明知故问,不过见包拯主动提出此时,便问道:“可查出些线索没有。”

包拯回话:“线索倒是有,查到那这倭奴商人与倭奴的空休使僧有倒卖度牒之嫌。我想由此下手,已经派人追查那买牒之人了。”

仁宗一听一拧眉:“大胆的倭奴,竟然还做此事,不过我竟不知,民间僧侣还有这度牒倒卖?”

“启禀圣上,微臣曾经也是听说民间偶有此事,不过这倒卖度牒之事是被义子罗凯发现。所以才重新有了追查线索。”

仁宗从鼻腔里发出哼的笑了一声:又是罗凯,这小子简直是无处不在。“只有一天时间了,希仁想好明日朝廷如何应对那倭奴使者了吗?”

“臣有一不情之请”

“就知道你又要叫那罗凯前来,不过罗凯年轻,比试个箭法这朕倒也放心,毕竟是娱乐。不过面对倭奴和众国使臣,朕担心他应付不来反而出纰漏。”

“我昨日与罗凯谈过,他倒是跃跃欲试,皇上圣明担心的到也是,不过那小子精灵古怪,可否先让他朝廷之上侧听,若他有信心再让他出来。”

仁宗想想,暂时朝中能言之人如包拯,欧阳修等人,论才学也不可小窥,堂堂大宋岂可让倭奴窥视。

于是说道:“好,让他见见世面也好,听听那倭奴使僧如何说道,即使说崩了,大不了就是个打。”

这边包拯又将九龙杯调查中的一些事说与仁宗皇帝,同时也好了解一下仁宗对待倭奴的底线,回去好嘱咐罗凯应对。

另外一边在怀远驿,陆慎言焦急的等着罗凯等人的到来。宋代在京师修建有专门接待各国使臣的馆驿,专门招待来往的各国使臣。各个主要国家的使臣分住不同的馆驿,各国使臣无不以出使大宋为乐事。

使者来朝拜见要先到枢密院下属礼房报道,体有鸿胪寺、国信所等具体事务机构来接待这些来使,使节说明来访事项和暂留时间。由枢密院出示朝廷专门的“驿券”,这些使节入住指定的驿馆。

这些除了国事交涉外,就是在汴梁大肆采买,各种生活物品无不尽收囊中。当然使节不是商人,到日子就得回去。比如这元旦朝会,往年使节都是过了初三看完御射,各国使臣就陆续辞行回过了。今年仁宗本想将立太子的事趁着朝会之时宣布,特意于初六朝会安排集中送别各国大使。

大使们辞行都是先退了驿馆,然后参加完集中辞行就上路了,所以,如果今天不拿到一些证据或者线索的话,明天这空休和尚退了房就不好找人了。

要说这空休和尚也是够孤单的,人家其他国家的大使,有正使,


状态提示:165--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