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绍宋>第六十六章 破绽
人便一起停止了对城防的讨论,因为上午的阳光下,干燥的隆冬时节,之前一直没有参战的王伯龙部率先出现战场东部,并开始隔河列阵,这引起了宋军的紧张,也引得城头上的二高一起蹙眉。

“王伯龙来的太早了。”高景山冷冷出言。“他太想立功了!”

“老王八蛋!”高庆裔更是直白。

且说,宋军围绕着元城,借着两侧河道在夹地上建立了一个周七八十里的超大营垒,其中必然有无数细微破绽的,而且这些破绽早在之前三日的战斗中多少也都被金军给试探出了一些……但是大兵团作战,除了找到那些破绽加以针对性的投入兵力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得考虑一些大而化之的战术选择。

比如说,宋军先修的北面防线,然后是南面防线,所以南面必然不如北面。而东西两面防线修的更晚,而且只能是倚靠着河道与大堤来仓促建立,这就导致两侧防线很又难与南北两面相提并论。

然后因为元城的客观存在,又使得西侧这条十七八里的防线中南段显得更薄弱一些——没办法的,对南段宋军来说,他们身后有元城占据了这片夹地的一半,天然缺乏必要防御纵深,而且兵力、物资都得从北面核心区域调集。

除此之外,金军主力自西面而来,汇集在河西,这就进一步导致宋军必然把精力、器械多集中在西侧,那么反过来说,宋军营垒区东侧这一段,就又会是个整体上的最薄弱区域。

故此,金军几乎一定会把这两段当成主攻方向。

而这其中,西侧南段且不提,只说东侧,金军想要投入兵力集中攻击,却也不可能提前分兵过来在这边立营好随时出击的,因为宋军实力也不弱,而且居中调度,方便出击,你派多派少,只要敢立垒过夜,都是给宋军分而击之的机会。

故此,临到总攻,金军只能临时调度一支别动部队到东线去……这支别动部队从西面大营出发,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穿过两次冰河,绕过宋军的营垒以及那座依然控制在宋军手里的大名城,一支到宋军身后来与本在东北面的王伯龙部汇合集结。

然后在战事最焦灼的情况下,集中精锐重甲,进行统一夹击。

考虑到路程,考虑到士卒有必要在安全区域内休整后再行攻击,东面战事应该会在下午,或者会等到下午偏后的时间才会开启。

甚至都不排除夜间大战的可能。

而眼下,西面主要战线都没开战呢,王伯龙便带部队迫不及待的过来了,岂不是相当于捏着鼻子提醒宋军,别忘了防备最薄弱的东线?

再加上此人素来骄横,仗着自己算是嫡系不听高景山招呼,还有阿骨打起兵初期,辽东汉人、渤海人这层隐性对立传统,也难怪高庆裔会直接骂一句‘王八蛋’了!

不过,也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因为很快,西线这边,金军在稍作整备后,便发动了潮水一般的攻势。

这一次,金军只逼迫签军发动了两次突击而已。

两次之后,上午刚刚过半,签军便撤走……这一次,他们真的只是来消耗弩矢与砲石的……随即,所谓万户内的补充兵,也就是汉儿军为主,但如今已经不止是汉军的成建制步兵,开始大举出击。

这些步卒,当然没可能像那些猛安谋克一样装备精良、战斗技巧娴熟、待遇优良,但作为成建制的作战部队,也是这些年金国在两河、燕云大举汉化统治的基本产物,他们依然获得了该有的装备与待遇。

士卒的披甲率达到了六成以上,普遍性按照建制配发了劲弩、战斧……这是针对宋军披甲部队的配置……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中世纪战场根本无法缺少的长枪与刀盾手。

而这种部队,金军一口气投入了三万到四万之众。

之所以数字会发生如此大的偏差,是因为热气球上的宋军来不及清点估计妥当,这些战兵便以远超签军不知多少倍的军事素养直接冲到了宋军阵地跟前,继而使双方直接陷入到了近距离作战中……经过之前的战斗,这些补充兵非常清楚,光滑却又坑洼,宽阔而又集束的河道冰面才是宋军投射力量的主要打击区域,而跟签军不同,他们留在这里,绝不会得到优容,只会遭遇最猛烈的打击,所以必须要尽快进入混战。

不过,宋军沿着大堤布置了大量的弩车、砲车之余,同样在大堤的内坡上建立了栅栏,并在弩车的正前方削陡了坡度,布置了足够的一线部队。

金军阵营中的补充兵们一拥而上,却在大堤的顶线上遭遇到了顽强阻击,不得不以仰攻的姿态承受宋军劲弩的大量杀伤。

而且很快,宋军的八牛弩车便通过一种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也就是用木料垫起后脚以压低射界的法子,迅速终结了这次突击。

宋军是故意的,他们之前三日,宁可坐视两架珍贵的八牛弩被焚毁,也没有使用这个简单到匪夷所思,效果也匪夷所思的战术。

如果说女真人的重箭箭头宛如匕首,那八牛弩的弩矢就宛如大号的标枪,三矢连发,在最近距离内如串血葫芦一般顺着大堤的坡度轻松串起数人,然后狠狠的将尸体钉在大堤下方的冻土或者干脆是厚冰上。

什么甲胄,什么盾牌,什么精湛的武艺与无畏的勇气全都宛如纸糊的一般。

坦诚说,区区几十架八牛弩,这种降低射界后的真实杀伤,对于金军庞大的战斗集群而言无疑是九牛一毛,但它


状态提示:第六十六章 破绽--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