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伐清>第二十三节 瓷器
,但才把口袋从粮堆里拖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当初把这些粮食装船时可是用了很多民夫,更不是一时片刻完成的。

又唤来了几个桨手,大家齐心合力,酌滋上了甲板,正要把这包米往水里推时,一艘明军船只已经驶近,已经能够看到敌船甲板上站着的人影。

“完了。”军官终于绝望了,明军用不了多久就能追上自己,而船舱里的米还多的是,说什么也来不及都推进湖里去了。

回头看了看这一船的粮食,军官终于做出了决定:“降帆,我们投降!”

要是把粮食推进了湖里还没能逃掉,愤怒的明军会怎么处置自己就不好说了,军官下令把刚刚拖上来的米包再塞回舱里去,对周围的士兵悲哀地叫道:“这么一大船粮食,应该能给我们换回一条活路吧?”

“对,对,总爷说的好,我们应该算反正的!”想通了其中的道理后,部下们纷纷附和,七手八脚又把粮食推了回去,把船帆都降下来的时候,清军士兵顺便把绿旗也降了下来,还有个水手掏出块红布,将它升到了桅杆最高处,以示这条船倒戈的决心。

董卫国带着卫兵冲到湖边时,只有一半的船只还留在锚地,大批的清军士兵纷纷脱去衣服,向水中跃去,想游上船只逃生。有些士兵跳入水中后,就开始挣扎呼救,他们情急之下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

背后的喊杀声越来越近,很快董卫国就听到四周都传来此起彼伏的的劝降声,不死心的董布政使领着卫兵在乱兵里左冲右突,抢上了一个土丘。

向大营的方向望去,董卫国看到那里已经升起了红旗,大批的明军正从四面八方追赶而来,冲在最前的还有一队骑兵,所到之处清军纷纷伏倒,若是还有人继续逃跑或是仍直立不降,就会被他们无情地砍翻。

再看湖面上,董卫国的心彻底变得冰凉,大批明军快船已经开到了水寨附近,最前面的距离这里只有半里之遥,一艘艘都快逾奔马,显然是由训练有素的水手在驾驶。

关闭而那些从锚地逃出去的清军大船,最远的也就是上百米远,而最前的几条船已经降下了船帆,升起了红旗。董卫国看到其后的清军船只也学着领头人的模样,纷纷开始降下船帆,他知道船上的清军士兵都已经明了,他们根本无法逃脱明军的追击,只能希望用船上的粮食换取明军的宽大了。

拥挤在水寨锚地周围的上千清军先后看到了这番景象,那些逃上船的清军士兵在看到明军船只逼近的速度后,也无意催促水手开船了。

“早降!”

明军的呼喊声变得清晰又响亮,董卫国环顾四周,留在岸上的这些清军已经无人还有抵抗的yù_wàng,他们纷纷按照明军的要求,抱头下蹲。虽然此时明军还没有抵达董卫国的土丘,但周围的清军士兵已经有人未雨绸缪,抢先一步蹲在地上了。

“穆……”董卫国看清了敌将的旗号,他身体一晃,右手一松,佩剑就无力地掉落在地面上。

“怎么一遇上我,他就记得侦察了呢?怎么一遇上我,他本事就都来了呢?”董卫国气愤得大叫起来,仰头质问苍天:“他怎么就会欺负我呢?”

此战明军伤亡不到二十,击毙二百多清兵,俘虏了三千多敌兵。战后郑尧君并没有立刻去营地里和同伴欢庆,而是和其他弩手一起在战场上寻找被他们射死的敌兵,每找到一个被自己杀死的敌人后,郑尧君就会掏出匕首,把弩箭从尸体上挖出来。

这些纯铁的弩箭也都是张长庚给的赎城费的一部分,都府目前根本无法提供同样质量的兵器,所以邓名鼓励弩兵自行回收弩箭。

“这一仗有什么可总结的呢?”郑尧君一边寻找着,一边在心里琢磨着,现在明军战后肯定会有总结会,作为一个常备军中士,郑尧君暂时还没资格参加军官会议,不过肯定要在班组讨论会上发言。

去年跟着张煌言前去南京的时候,郑尧君带上了妻子、妹妹,所以他没有选择冒险返回舟山,而是加入了邓名的军队。那时郑尧君虽然是个射手,但不识字、对旗鼓也缺乏了解,可他显然有打仗的天赋,在湖广的几次战斗中脱颖而出,战技也通过军事训练迅速提高,黄州之战后就分到了一把精致的弩机。等到了成都后,也没有丝毫意外地被留在常备军中。

现在郑尧君已经认识近一百个字了,还给自己起了这个正在用的名字,这个识字数已经达到了邓名定下的军官资格标准,如果将来军队扩编,从军士中提拔更多的军官的话,郑尧君有很大的机会。

晚上的班组讨论会上,郑尧君主要就潜伏接近和班组配合进行了发言。后者是郑尧君发言的重点,他觉得明军目前还有不少问题,清扫战场时在好几个敌兵身上发现好几处致命伤,也曾亲眼看到一个重伤的敌兵,只是因为迟迟不肯倒下,就继续受到弩箭打击——明明这个敌兵已经失去战斗力了,但是明军射手却因为紧张情绪下意识地不停攻击,直到他彻底倒地。

郑尧君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明军彼此间配合还有问题,而且在紧张的战场上也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准确判断目标的威胁程度——浪费火力无可避免,但如果浪费太严重就不好了。至于怎么改进训练方法,郑尧君暂时没有想法,没有提出任何建议。除了郑尧君以外,还有几个明军射手也提出了类似的报告。

……穆


状态提示:第二十三节 瓷器--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