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仙侠修真>我有一刀断长生>344 茅庐问道(三)
>钱塘抱拳道“什么都瞒不过先生,还望先生赐教。”

洪宥沐放下酒杯,双手笼袖,身子微微向后仰,沉声道“老夫问世子殿下一个问题,这天下识字的百姓有多少?”

钱塘平静道“不足百分之一。”

洪宥沐又问,“吴越富庶,读书种子多,敢问世子殿下,吴越国识字的百姓能有多少?”

钱塘脸色一沉,答道“十之一二。”

洪宥沐提高了几分音调,“十之一二?”

钱塘平静道“我曾在临安城摸底,识字百姓能有十之一二。”

洪宥沐笑道“那是在都城,把勉强能识字的算上约莫十之一二,若是在整个吴越,能读书写字的都算上能有多少?”

“不足十分之一。”

洪宥沐一个问题就让钱塘真正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茫茫天下,哪里来那么多读书人,大多数仍是北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虽然吴越的读书人比别处多了些,也不至于举国皆是读书。

重文轻武不过是庙堂的国策导致的,并不是读书人多导致的。

吴越本身偏安江南,吴越王保境安民的国策本身就进取不足,自保有余。吴越向大梁称臣,南唐若是想要

吃下吴越这块肥肉就要看大梁的脸色。大梁又要靠吴越牵制南唐,便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吴越和平数十载,国库充盈、百姓安居,是乱世之中的世外桃源。

也正是如此,吴越的士卒普遍战力不强,被中原诸国称为娘们军团,钱玥率领吴越精锐出兵横断,吴越士卒就是心里憋了这么一口气,非要在两晋铁骑,面前证明自己的实力。

诚然,吴越的精兵也让两晋精锐刮目相看,但是,日积月累的蔑视不是那么容易抹除的。

钱塘有进取之心,无进取之策,此番向洪宥沐请教,便是想得到洪宥沐的臂助。

钱塘的心思,洪宥沐心知肚明,其实,洪宥沐何曾不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不负今生所学,不负自己才华。

只是,良禽择木而栖,非洪宥沐不想,实是吴越并无问鼎中原之力。

钱塘再问道“先生,吴越偏安江南,又无险可守,只能被迫采取保境安民的策略,但是若吴越拿下南唐江东之地,据广陵江天险,得金陵王气,进可逐鹿中原,退可自保无虞,可是良策。”

洪宥沐摇摇头,“说的简单,你如何轻易拿下江东之地,若是南唐联合闽国两面夹击,吴越又如何进退?大梁也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吴越,等你野心大了,他就会借南唐的手来教训你,等把你打惨了,才会姗姗来迟,救下损失惨重的吴越。”

初春微凉,钱塘却满头大汗,后背湿透了。

依着洪宥沐的推演,若是如此,吴越十三州,或许要失去数州土地,更有数万儿郎战死沙场。

庙堂之事,徐天然不太明白,只是静静听着。

钱彬彬更是听不懂了,不过曾听父亲说过,最大的买卖便是站队,只要站对了队伍,钱氏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姑苏本就在吴越境内,不论是钱氏嫡传,还是钱氏旁支,一笔写不出两个钱字,若是吴越能壮大,钱万三自然会押宝吴越,到时候吴越兴盛,钱万三挣钱,又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钱塘虚心请教,“吴越困局,还望先生指点。”

洪宥沐点头,问道“可有天下舆图?”

徐天然从怀里取出舆图,将画卷展开,洪宥沐从未见过标记如此精确的舆图,而且舆图的品秩不低,绝非凡品。

洪宥沐冷静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洪宥沐手指向吴越南方,“先南后北。”

钱塘不解,“为何先拿下高山险阻的闽国?还望先生明示。”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洪宥沐制定的战略,而先南后北则是用兵之策,前者钱塘自然懂,吴越国小,不可一开始就引起中原诸国的忌惮,只能韬光养晦,继续装孙子。

但是,先南后北的用兵之策钱塘就不是很认同,毕竟北上皆是平原,大军长驱直入,极其容易,而闽国乃是千山之国,宣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大军南下,一方面国内空虚,另一方面,若是不能速胜,岂不是更是陷吴越于危险之中?

洪宥沐狡黠一笑,比了个翻掌的手势,“上兵伐谋,闽王无道,得闽易如反掌。”

钱塘拱手再拜,“听先生一席话,晚辈受益匪浅,晚辈有一个不情之请,还望先生成全?”

洪宥沐摆摆手道“既是不情之请,就莫要再说了。”

钱塘一时间无言以对。


状态提示:344 茅庐问道(三)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