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民国枭雄>第一百四十五章 举世震惊的讲话
来了!阿拉还以为够早起的。”

“洋鬼子在上海横行的日子早过够了,国家太平了二十年,全靠的是军队得力。如今为了保卫国家给军队买装备,你去打听打听,谁家不是一大早就起来了。”

“小笼包,稀饭,不要钱免费吃了。”一个小贩推着小车。沿着人龙慢慢的往前。不时有排队的人吃了早点要给钱,两下里争执起来的时候。

“你挣这点钱也不容易,收下吧。”“阿拉是不富裕,可是你们一早起来买国债支持国家,我也想为国家做点事情伐。”

听着这些声音,看着长长的人龙一望无边,宋子文忍不住想仰天大笑,最终还是强忍着,吩咐司机绕道而走,悄悄的从后门去银行。

天蒙蒙亮的时候。银行的门就打开了,里头出来的工作人员摆上茶水摊子,一边忙活一边向排队的人致歉:“对不住了,时间来不及。只能准备点开水。大家等着着急了吧?今天上午六点银行就开门,提前营业。”

六点整,南京路上的中国银行打开大门,正式发售国债。长长的人龙,被一个申报的记者拍了下来,赶在早晨去印刷厂。推迟印刷,重新排版,放上照片和文字新闻。

“这一刻,我们都是中国人!”大大的标题用黑体字。显得厚重如山,整个头版被这个篇报道和照片占据。照片上晨色中长长的人龙一眼望不到边,配上厚重的标题。

十五亿的国债,其中有五个亿放在上海发售,全国分摊另外十个亿。八百万人口的上海市,在这一次支持国家军备的国债采购中,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目瞪口呆。

平静有序的人流,在银行门口进进出出。每一个人都显得很平静。没有往日易生的浮躁。倒是警察如临大敌,早早就来了很多警察维持秩序。可惜,这一次警察注定要充当一次看客。购买国债的人们,一个一个的不慌不忙的,现场一点乱子都没出。

根据时候统计,仅仅在21日这一天,南京路中国银行就售出国债一亿五千万,整个上海市三十八个中国银行的网点,一天之内就把五亿债券全部售出。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人排队买不到债券的场面,上海人民在这一天牛气冲天!

这一天发生在上海的事情,全国各地的报纸纷纷转载报道。民国第一报《民国时报》,引用了申报的照片,撰文称:五亿国债,不足一日之需。国有此民,如何不兴?五万万五千万同胞团结一致的精神,在上海人民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任何觊觎中国的侵略者,当他们看见这一幕的时候,内心会充满了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恐惧。

苏芬战争爆发后,芬兰政府发表了告世界书。世界各国反应强烈,美国总统罗斯福强烈谴责苏联,表示贸易上制裁苏联,对苏联实行禁运。同时向芬兰贷款三千万,允许芬兰欠美国的债务。此举引起国际上的一片喝彩声不提。英法则提供了276架飞机和710门大炮,并且就组成一支联军帮助波兰磨起了嘴皮子,实际上两国都不愿意跟苏德开战。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苏联和德国,真的是一伙的,至少在西方国家就是这么看的。而且英法的联军,提出的是走瑞典和挪威进入芬兰作战,这条路线根本就不是希特勒能接受的。真的让英法联军在挪威站住了脚,德国所需的瑞典的铁矿石就算断了来源。这不是要了希特勒的亲命么?说来也奇怪,英法明明可以走海路,偏偏不走,要走挪威和瑞典。可见司马昭之心,这一下算是把德国给惹毛了。德国施加压力,挪威和瑞典吓的赶紧宣布中立,拒绝任何国家的军队借道。芬兰寄托希望于国联,谁知苏联根本不买账,国联让苏联去开会,苏联则直接表示,苏联跟芬兰之间没有发生战争。国联一气之下,把苏联给开了,结果苏联根本不当一回事,塔斯社发表文章称:国联已由某种和平工具变成了真正的战争工具,变成了英法集团的武器。

苏芬战争还在继续,这个时候全世界的目光很正常开始向东方转移。因为在东方,有一个国家能够威胁到苏联,并且这个国家在苏芬战争爆发后,一直没有明确的表态。这个不正常,非常的不正常。苏联入侵波兰的时候,那个姓方的家伙还跳出来说话了,怎么入侵芬兰就不来跳几下呢?这个太不科学了。

12月14日,苏联被国联开除的当天,一直沉默的方剑雄终于出面了。方大总统在中华广播公司的播音大厅,向全世界发表重要声明。

这一次讲话,被世界各国媒体一致公认:见识到了方氏独特的幽默方式。

“今天,我站在这里对全世界可以听到这个讲话的人承认,最近一段世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自己的智商不够用了。是的,在为自己的智商着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近在欧洲发生了一些我根本就无法理解的事情。有两个受国际公约保护的主权国家,先后遭到了同一个邻国的侵入。第一个是波兰,被入侵的理由是政府不存在了。第二个是芬兰,被入侵的理由是因为敌视了一个比芬兰强大了百倍的邻国。

这两个国家被强加战争的事情,我怎么都想不明白。哪怕我把这两个国家想的坏上一万倍,都找不到一个与之相邻的国家在丝毫没有被威胁可能的前提下,悍然出兵邻国。是谁给了这个国家这个权力?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人给这个国家权力!

记得在1919年,我说过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五章 举世震惊的讲话--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