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大唐太子李承乾>第一百一十二章 首演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悲欢离合,尽在其中。如梦如幻。叫人悲喜交加。

云英确实很有成为名角的天赋,放到后世,也是能拿奥斯卡小金人的。唱到那寻梦之时,已经是梨花带雨,近乎无语凝噎。

“偏则他暗香清远。伞儿般盖的周全。他趁这、他趁这春三月红绽雨肥天,叶儿青,偏迸著苦仁儿里撒圆。爱杀这昼阴便,再得到罗浮梦边。”

“偶然间人似缱,在梅村边。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你游花院,怎靠著梅树偃?一时间望眼连天,一时间望眼连天,忽忽地伤心自怜。知怎生情怅然,知怎生泪暗悬?为我慢归休,款留连。听、听这不如归春幕天。难道我再到这亭园。难道我再到这庭园,则挣地个长眠和短眠?知怎生情怅然。知怎生泪暗悬?”

李世民叹息起来:“好个痴情的小女儿家!”

长孙皇后轻轻拭了拭泪,颇有些动容。兕子年纪还小,不明白什么情爱,却也感到了其中的悲戚惆怅,抽抽噎噎道:“那个姐姐好可怜!”

接下来一幕幕更是跌宕起伏,将众人的心弦扣紧,个个屏息肃穆,生怕打搅了那对小鸳侣地相逢,杜丽娘于墓中死而复生,柳梦梅金榜题名,小两口终成佳侣,重逢父母,得蒙天子赐婚,总算是大团圆的结局。

此时,台下众人已经如临其境,如痴如醉,直到落幕,依然是一脸回味无穷。

长孙皇后还有合浦兕子几个人都已经是泪眼朦胧,自去小隔间里梳洗。李世民啧啧称赞道:“承乾,这所谓戏曲竟有如此作用,你可要好生把持好尺度!”

自从有了报纸,显示了舆论地作用后,李世民对这方面已经是日益看中,他很敏锐地现,这戏曲也是一柄双刃剑,用的好,也能起到那报纸一般地作用,用的不好,那就是纯粹给自己找不自在了!臣明白!”李承乾心领神会,这文章戏曲一向如此,就看把握在谁的手里,当年元朝之时,那些杂剧家就喜欢用这些戏曲反讽时事,后世清朝的一曲《桃花扇》更是道尽了亡国的辛酸与无奈,要不是写《桃花扇》地那位乃是孔子的直系子孙,一向喜欢搞文字狱的那位皇帝就能直接抄了他家,灭了孔家的九族。

那云英乃是教坊司有名的美女,饰演柳梦梅地是太学里一个自告奋勇的太学生,他也参与了对《牡丹亭》的创作。此时,还没有出现这般以演艺为生的人,而在艺术上有大成就的地位也不低,哪怕是达官贵人也要给几分面子,还不像宋朝以后,戏子伶人乃是下九流的勾当,为人不齿。结果,云英因此一举成名,那身价是直往上窜,而那位柳梦梅却是得了很大一部分的艳羡与嫉妒,恨不得自己能与他换过来才好!

不说参与了《牡丹亭》的创作出演的众人如何欢欣庆祝,第二天,全长安地报纸上都开始争相讨论这《牡丹亭》之事了,在长安掀起了一阵狂潮。

《京华》大篇幅地登载了《牡丹亭》中的唱词与对白,那“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地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声声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一类的曲词简直成了时尚,是个人都能念叨两句。有好事的文人已经开始依着这格律填曲词传唱了!

《长安剪辑》中很是热情洋溢的介绍了参与创作的几位太学生,将他们的祖宗十八代都要挖出来品评一番,又大篇幅地介绍了云英的状况,其中不乏一些似是而非的八卦消息,重点对云英的感情生活做出了猜测。很多人很是看好她与那个“柳梦梅”的前途。

孔颖达在《古风》上著文称道:“《牡丹亭》开一代之先河,为一时之杰作!当流传千古,与人传唱!”

颜师古更是对此称赞有加,非常看好这一新出地文学格式,在《古风》上的文章大体意思就是:“骈文如今已经过时了!古诗的格律太过呆板单调。《牡丹亭》中的曲词通俗优美,必然可以风靡文坛,传至后世,长盛不衰!”

当然。也有几位老学究老夫子在《国风》中大肆批驳了一番,言道这《牡丹亭》大违圣人教化。伤风败俗,实在是不堪入目。不过这点水花掉进人民群众地浪潮里。愣是没显出半点作用来,或者显出了反作用——看《牡丹亭》的人更多了!一些闲着没事地文人也开始在各份报纸上撰写文章,评论《牡丹亭》的唱词、格律,抒自己对于自由地爱情的憧憬,对那些个古板的老学究的批判。

长安的大家闺秀们纷纷表示。自己也要寻求自己地真爱,有人已经开始反抗父母为自己定下的婚事,说她们要等到自己的柳梦梅。

合浦跑到房府,眼泪汪汪的要房遗爱誓,要他与自己同生共死。最好要和柳梦梅一样,两个人哪怕死了都能活过来相亲相爱,这让房遗爱差点就要崩溃,浑身汗毛直竖,恨不得一脑袋钻地底下去。

一家印刷作坊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二章 首演--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