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清穿之重设历史>第一百二十四章
熙目前对几个儿子都非常满意——除了老大,听说自家儿子竟然遇险,对倭国人本来就没几分的好感度瞬间降为负值。过去他不想对倭国动手,一来是自他登基以来,大清国内战争不断;二来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他们满人入关在天下人眼里到底是名不正言不顺,更不用提那些个藩属国,所以对他们还是以安抚为主。可如今倭国人都已经欺负到自家儿子头上了,就怨不着他了。

康熙当时便接连给倭国去了好几封国书,再三警告倭国的幕府要把海贼们处理好——在自家闹他管不着,但若是涉及到大中国子民,大清朝廷不介意替幕府管理一番。

对于这样的国书,江户幕府表面看着恭敬,实际上根本就未作理会。大清海上贸易的繁盛始于康熙二十三年的中华号远洋贸易船队,从那时开始,海外贸易成了户部重要的资金来源。而那个时候,倭国却为了国内稳定,已经关闭海关将近五十年了,唯独在长崎给荷兰人留了商馆,仅和荷兰还有中国交易。最初的时候,由荷兰人负责向倭国输入一些西洋商品,中国则仅仅是出售中国自己的特产。但是随着荷兰在西洋渐趋没落,中国基本成了西洋对倭国贸易的中间人——这种倒卖的生意利润有多大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到现在,倭国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几乎占了九成,无数的白银从倭国流入中国。

巨大的贸易逆差让倭国人警觉起来,可是他们的航海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想要自己派船远渡重洋前往西洋,代价比从中国人手里买东西还要高昂。而当时胤礽为了激发出船匠们的能力,尽早造出能够远渡重洋的海船,凡是有好的想法技术全都奖励重利,如此一来这些想法技术的价值便高了起来,出于强韧的责任感,老船匠们从来不会把这些技术泄露出去,无形中培养起明确的产权意识,倭国人就是想学也是学不到的。

正经路走不通,幕府只好默许了海贼袭击中国船队的行为。反正因为巨大的利润诱惑,即使有海贼,中国商船也不见得少。

所以对于康熙的再三警告,幕府根本没当回事,只派了人,意思意思便想糊弄过去。

所以,如何处理倭国,是康熙目前的烦心事。

尽管警告过倭国的幕府,但从蓝理反映过来的数据看,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虽然大清船队武备充分,各商家没有多大的损失,可炮弹那可是花钱都可能买不到的!而且在这次的折子里,虽然蓝理没有说明白,但康熙从折子里也能看出蓝理对倭国海贼的不待见,顺带着对整个倭国都瞧不上眼,言语间满是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像倭国这样不安分的小国,必须得靠着枪炮箭矢才能老实下来。

所以出不出兵,这是个问题。

康熙考虑了三四天,终于下定决心,给倭国一个教训——

康熙三十六年八月,福建水师追剿海上流寇至倭国长崎。副将陈东请求全城搜捕被当地官府拒绝,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大清理藩院发出宣战诏书,细数倭国海贼的种种劣行,对倭国官府的包庇行为进行严厉谴责,责令福建水师务必攻克九州,捉海贼回国,驻倭国九州地区中国人和西洋人开始分批次被护送回国。等中国商人全面退出倭国九州后,八月初七日夜,一声炮响,打响了大清对倭国的第一场战争。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四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