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小憩了起来。

苏钧洗完了碗从厨房出来,看了看沙发上的父子,笑了笑就直接出去了。

苏钧去到刘大海店里的时候,刘大海正在清点货物,现在到了冬天,除了腊肉,还有腊鱼,腊鸡腊鸭等一系列腊货热销。糍粑,腌制火腿这些年货必备品也有很大的需求。

现在生活好了起来,很多人就觉得自己熏制腊肉麻烦,大部分人直接在外面买现成的,芙青县的腊肉很出名,在整个省都有名气的,隔壁的几个县市也都会过来采购,这一快需求很大。

上次苏钧熏制的那几百斤腊肉,放在店里,还没有开始卖,预售就已经被定下了六成,剩下的不到一个星期销售一空,一溜儿的好评,还有很多人催促什么,问时候再上架,吵着说要先付定金。

除了腊肉,这次苏钧还准备上架其他的东西,剁辣椒,酸豆角,还有农家自己做的豆豉,霉豆腐,红薯粉等等。

铃木乡的东西都是天然无污染,毕竟附近没有现代化的工厂,只不过都卖不上价钱。量产找不到销路是很大问题,所以很多都是自产自销,有多余的,就在赶集的时候摆个摊卖掉,也赚不到什么大钱。

铃木乡有一个小学,学生不多,毕竟周边附近村子家里条件好的都搬了出去,只剩下些家庭贫困的留守孩子们才继续在这所学校就读。

县里面研究了下,也早就有意见,一直说要把这所小学拆掉,把里面的学生都转,但其实不太现实,铃木乡年轻力壮的都出去打工了,一般留下的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在家里也要做活计,不可能陪着孩子去镇子上读书,这样还要租房子,不但开支大家里的活儿也顾不上,介于这样的实情,所以这个乡里面的小学一直存在着。这个学校一共就三个年级,四间房子,三间教室,一间老师办公室,一般读到了四年级,就能自己照顾自己,可以当寄宿生,住在学校。

几间教室因为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再加之天花板长期被蚂蚁蛀咬,墙体多处开裂,已经快成了危房,本来就是要拆掉的小学,县里面一直也没有拨钱,每次学校的老师去说,都被驳了回来。

苏钧上次离开之前和村长商量过,会拿着他从铃木乡收购来的,然后放在店里卖的东西收益的一部分来补贴这所小学,也算是尽了绵薄之力。

这世界有太多的无奈,有许许多多的困境,看多了并不代表可以麻木,力所能及的扶一把也是一件赠人玫瑰,手里留香的事情。

苏钧和刘大海商量了下,腊肉并不是只有这个季度有需求,平时也是有需求的,只不过没有现在那么大罢了,刘大海几十年的老店,名誉看得很重,收购的时候都注重质量,这样下来,量也就上不去了。

苏钧以前提出来干脆自己请工人熏制,弄一个熏制房,省了收购的环节,也少了很多麻烦,不用担心品质,刘大海当时想着也觉得行得通,他以前就想过这么做,不过没有那么多精力,毕竟他店里面主要经营还是以山货为主。

苏钧之前熏制的那一批腊肉质量很好,所以这次苏钧这次扩大产量他也很赞成,这样一来,自己店里面这方面的货源也能不愁了,两个人能互助互利。

苏钧和刘大海说好了,熏制好的成品,一半刘大海拿去走他自己的销售渠道,一半苏钧放在网上卖,都是生意人自然要明算账,就扯不清合作也不会长久。刘大海说按着他一直以来的收购的价钱付给苏钧。

苏钧想了想,多让了一成利。他现在能做到这个地步,也多亏了当初刘大海的扶持,两个人亦师亦友,他让点利也没什么,不觉得吃亏。

两个人谈完了正事,刘大海坐在椅子上往后面一靠,笑了笑,“我真羡慕你啊,年轻就是好,旅游说走就走,我现在既没有时间,也没这个精力了。”顿了顿,刘大海又说,“今天怎么就你一个人来,下次把达达也带来吧,我好久没看到他还怪想的。”

“我本来准备带他过来的,不过他吃完了就睡了。”

“睡了就不要特意叫醒了,那小家伙招人喜欢,让人惦记。”

苏钧又坐了会儿,看了看时间已经三点多了,就起身告辞。

走到菜市场不要十分钟,小镇有小镇的好处,不必出门就必须坐车。苏钧买完了菜,途中又看着有人卖红薯,才挖出来的,还带着新鲜的泥土。

这是霜降之后,今年收货的第一批红薯,苏钧让老板帮自己捡了几斤,付了钱。

这些红薯明天直接蒸了当早餐,或者拿来煮红薯粥都不错。

苏钧走进院子就听着电视机的声音隐隐约约的传了出来,这会儿达达已经醒了,坐在陆庭川的旁边,像是没有骨头一样,整个人黏糊的靠在陆庭川身上,一心二用,边看电视,边和陆庭川说话。

达达看着苏钧进来,坐直了身体,“爸爸,你终于回来了。”

苏钧笑了笑,“怎么了,我就出去了一会儿。”他径直的把菜放到了厨房,把西红柿直接洗了,用篮子装着端了出来。

买的是本地的西红柿,橙黄色的,个头不大,几乎没有酸味,达达一直拿来当水果吃,苏钧以前就经常买,两块多一斤,既实惠又营养。

达达先往自己嘴里塞了一个,拿了一个喂给了陆庭川,然后抓了一个又去喂给了苏钧,他比谁都忙,一直没空下来。

一家人吃完了晚饭,苏钧坐了会儿,起身把下午买的红


状态提示:第63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