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府暂住,送走宫中太监,仰头便是跟贾蓉相视一笑。

至于大公主赵暄万分直白,“父皇可算想起你了。”

大驸马石江显然沉得住气,“且看明日应对。”说着,轻轻捏住大公主的双手,“辜负谁我也不能辜负你。”

这日早朝后,林海应诏到毓庆宫跟赵之桢书房说话。

稳坐户部尚书多年,深得太上皇信任同时也为赵之桢倚重的林海,果然也觉得重启海运再建海军英明无比,当他得知这主意还是元春琢磨出的,也微露惊讶之色。

片刻后,林海起身道,“恭喜圣上!”他也是深谙点到为止之道,毕竟圣上的嫔妃不是臣子能轻易品评的。

林海的反应,让赵之桢十分受用:爱妃因为才智或是品德而得人敬重赞美,他也是俱有荣焉!

之后君臣二人又细细计算了一回,只要赵之桢不是从零开始的重建,也不希冀~海~军数年之内一横扫东南,国库还是“游刃有余”的。

不过赵之桢分明心情不错,林海有心提醒道,“圣上,西南战事不容小视。”

难不成林海觉得向来不擅兵事的平南王麾下骑兵,会比以四处作战劫掠北狄骑兵更能打不成?显然不是。

身为一个恪尽职守的老牌户部尚书,哪怕他即将转任吏部,这“毛病”也是一时半会儿改不掉:打仗不怕花钱,但他很不满“手太长”以及“心太贪”。他此时压根不能算是“上眼药”,而是实打实地告状了!

“温家啊,”赵之桢自是闻弦歌而知雅意,比起温家他更相信林海的为人,“爱卿且瞧着吧。”

重启海运便是为了杀鸡……若说猴子做得让大家都没了脸面和默契,赵之桢可就没耐性先“儆”,而是像他跟元春说过的那样“鸡猴一起砍”。

傍晚,赵之桢一如往常踏进景仁宫。

元春迎出门来,抬眼一瞧,“圣上今天有心事?”

赵之桢摸了摸脸,“这么明显?”

“掐指一算。”

“你……真是神机妙算。”

进门落座,元春亲自端了盏六安瓜片上来,“您先润润喉。”

赵之桢掀开茶盖一瞧,“你这是让我降降火气吧?今天看你精神倒是足。”

“春乏罢了。”元春抿嘴一笑,“您刚才见谁了?”

“你姑父。”

元春沉吟片刻,指尖往西南方轻点,“又是那边儿?”

“除了他们还能是哪?”赵之桢啜了口茶,“先说说你见了那两人感觉如何。”

上午,贾蓉那位大舅子的媳妇扮作大公主的丫头,跟着大公主一起,先去见过太后,又到坤宁宫晃了一圈儿,之后才到在景仁宫里坐了大半个上午:若无赵之桢作陪,元春也没胆子擅见外男。

再说贾蓉大舅子姓方,身为前朝皇族不说,如今在大齐还是东北都无官无职,他媳妇身上也没个诰命,不想点法子也进不了宫门。这个年轻媳妇是东林大海商的大女儿,自是颇有见识。出嫁后与丈夫仔细经营,加上娘家的好底子,十几年下来,果然挣下一份偌大家业。

钱挣得太多,自然就该琢磨把钱换成权了。此番,她也不是只为了丈夫的前途,而是为了全家,甚至包括她的娘家一起进宫谋条晋身之道。

元春跟这位说了会儿话,认定这位是个伶俐人。此时,对赵之桢也老老实实地道出自己的心思:他们两口子态度恭敬,投靠之心亦是十分坚定,大约为此付出大半家财也在所不惜。

元春轻声道:“原先我也是小瞧了他们,他家光是大船就有二十几艘。”而赵之桢真正指挥得动的海军大船又统共有多少艘?也不过这个数量罢了。

赵之桢闻言,笑着应道,“听着是挺诚心的。”

其实大齐海~军~就在京城之外百余里的地方驻扎巡游,无奈积弱太久,大家也就不怎么把他们放在眼里,宫变之前,费家都没人想起要争取下这支部队,而时至今日连圣上差点都把他们忘到九霄云外,不得不说是种悲哀。

话说,太上皇顾不上海军,也不是什么眼界问题,原因就俩字:没钱。

从刚登基那会儿国~库~里干净得连耗子都看不见一只,到如今银多粮足,更是养出了三支真正称得上精锐的骑兵——分别驻守北面大关,京郊,以及堵在平南王的大门外。

太上皇已经非常了不起,不过这也是他的极限,实在是没有精力和财力再养出强大的~海~军了。

关键是,太上皇对精锐部队从未吝啬,向来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可惜太上皇并没亲自带过兵,他的慷慨也让军中生了为数不少的“蛀虫”。

而新君赵之桢大半辈子都在军中打滚儿,虽然比他父皇更为重视兵权,却不会像太上皇这样好说话……也好哄骗了。

赵之桢琢磨片刻,又道,“既然你瞧着好,我也召他们见一见吧。”

圣上果然雷厉风行!元春问道:“你可是下定决心了?”

“千难万难也得推行下去。”赵之桢摇了摇头,“你最知道我的心思。”

元春当然知道!

赵之桢的“杀鸡杀猴”打算之中,“鸡”都是三四流人家,处置了也没啥影响,只要别牵连太过便是。至于“猴”,元春还真猜着了赵之桢真正的目标:那就是温家和李家。

李家倒还好说,赵之桢暗示他们让出吏部尚书之位,他们也知趣,没什么犹豫便交了出来,好歹让赵之桢心里舒坦了不少。

温家……似乎不那么


状态提示:第92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