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伊拉克风云>第七十四章 虚弱帝国(上)
用苏联国家领导人的“新思维”来达到他们削弱苏联武装力量的目的,在削减射程里的导弹谈判中轻易地将射程小于里的战术地地导弹列入《美苏关于销毁中短程导弹条约》的削减范围之中。

这是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赠送给西方的“大礼”,价值过卢布。作为单方面削减的导弹综合系统先进的战役战术导弹实弹教练导弹战车及同样数量的运输装弹车被销毁。

克里姆林宫将这一礼物作为苏联领导人实现和平“诚意”的象征,在波恩和华盛顿他们得到了西方舆论界无比热烈的追捧。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被冠以“和平缔造者”的美名。然而在阿尔巴特军区,愤怒的军人们用最肮脏的语言攻击他们的最高统帅和外交部长。

这些德米特里?波茨戴叶夫都知道,他同时也清楚的知道,除了外交斗争的压力外,苏军内部也存在着“大6军主义军事主义”的斗争,从目前看来,应该是前者占了上风。要不是尤里?巴卢耶大斯基大将,这位多罗宁?哈里东诺夫大校早就被军队内部的人踩到灰头土脸了。

不过要不是到伊拉克来,这位大校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只是在小村庄中混吃等死而已。

当两人分开的时候,德米特里?波茨戴叶夫突然感到也许这个多罗宁?哈里东诺夫并不是传说的那种虚夸浮谈的人。也许他所说的真的就是苏联的现状,伟大的红军真的已经变的连伊拉克军队也不如了吗?想到这里,多德米特里?波茨戴达,陷入了沉思。

“苏联人竟然签订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他们捆住自己的手脚,虚弱最大的优势。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欧义莱尔看着最新的情报,摇着头难以想象的说道。

“这份条约对苏联来说确实是一份糟糕的协定,任何有战略军事眼光的人都不会签署这样的东西。”巴赫尔将军在一旁说道:“美国人的海军和空军力量要胜过苏联人,为什么不把这些军种的限制写进条约里?”

“因为任何一个帝国都不可能永远存在!”刘明缓缓站起身来,他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了一句话:凡五百年有王者出! 伊拉克,巴格达。

风景秀丽的底格里斯河从巴格达市中心流过,将整个城市分为两半。春天的巴格达充满了活力和澎湃的生机。两个男人站在一座桥旁,看着那清清的河水和远处的蓝天下的城市。

“对这里感觉如何?”苏联驻伊拉克大使德米特里?波茨戴叶夫问道。

“这是个新兴的国家,和苏联完全不同!在这里的人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些久违的东西!”穿着一身伊拉克6军制服的多罗宁?哈里东诺夫说道。

些什么东西?”德米特里?波茨戴叶夫对此很感兴趣,微笑着问道。

“理想,奉献,冒险精神和对未来的执着!”多罗宁?哈里东诺夫神色严肃的说道:“曾经我们也有这些东西,这让苏维埃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美好的理想和奉献精神是密切相关的,这些东西好像很飘渺,但是在某个确定的时候,它却可以挥出无比强大的力量。”

“这里的人们对着未来有着一种执着的信念,他们坚信伊拉克的未来会是光明的,坚信伊拉克能够领导阿拉伯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如果整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这样的一种坚定信念的话,这个国家将是非常可怕的。”

看着多罗宁?哈里东诺夫的严肃表情,德米特里?波茨戴叶夫微微皱起了眉头。多罗宁?哈里东诺夫在来到伊拉克之前,他对这个人了解的并不多,只是通过自己在军方的熟人才知道这个人是个有名的“新军事革命家”。

不过德米特里?波茨戴叶夫所得到的消息并不都是正面的,很多消息都在诉说这位多罗宁?哈里东诺夫大校只是一个盲目迷信新式武器的妄想狂而已。

虽然对这位有妄想狂之称的大校并不感冒,但是德米特里?波茨戴叶夫对库赛?阿卜杜拉的眼光却从未怀疑过。这个伊拉克的年轻领导人在很多问题上有一种人的直觉,很多时候甚至让人感觉他的战略眼光越了时代。波茨戴叶夫大使得知,库赛?阿卜杜拉派了很多人去寻找这位哈里东诺夫大校。

这位大校一到伊拉克,立刻被委以重任,被多次请进自由宫与库赛?阿卜杜拉商谈,并被授予伊拉克军队的中将军衔。那位年轻的领导人从没有对任何一个外*事顾问有这样大的热情,这让德米特里?波茨戴叶夫大使对这位在苏联军中受到排挤的大校产生了兴趣。

“坦白的说,我认为除了核武器的威慑能力之外,我们已经失去了打赢一场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了!”多罗宁?哈里东诺夫没有理会德米特里?波茨戴叶夫的神色,继续向下说道:“时代变了,很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变化正在成为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新式的军队并不是以拥有多少枚弹道导弹,多少辆坦克,多少门火炮来判断它的力量军及航天作战部队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跨军兵种联台指挥体制的人员精干、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机动灵活、能应付各种威胁的新军队会成为主流。而我们——落后了!”

德米特里?波茨戴叶夫没有说话,静静听着多罗宁?哈里东诺夫的话。多罗宁说:“伊拉克的库赛?阿卜杜拉很有眼光,他预测到了这种变化。当我来到伊拉克之前,我曾经评估过这个国家的军力,感觉他们的战术水平和武器装备都远远的落后于苏联。甚至连一些


状态提示:第七十四章 虚弱帝国(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