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重铸江山>第二十三章 百家畅想
山之下,而他的骨干起源于义和团,又将尚武之风彻底带进了这块膏腴之地,那么要不了多少时间,这块地区就将文风武风彻底倡行,呈现百家争鸣之势,那时候文化昌盛,国民勇武,何愁大事不成?

王君道忽然有种仰天长啸的豪迈感觉,他恨不得立刻就大干一场,重现汉唐盛世,重开百家学说,让汉文化彻底兴盛起来,他不喜欢中庸之道,那虽然是治理国家的良好手段,但却会让整个民族的文化慢慢僵化,失去进取之风。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成了一家之言,如果没有相互批判,相互攻击,相互碰撞,那又如何能进步?

王君道知道,悠悠华夏,几千年历史,看似文化昌盛,事实上,自从秦朝之后,华夏文化就开始停滞不前了,不为其他,就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汉武帝之后的两千多年历史,纵观华夏,甚至没有提出一种新颖的有创造力的学说,全部都是在延续儒家的那一套东西,甚至到了后面,把儒家最初的很多东西都曲解掉了,变得面目全非。

王君道很清楚,儒家那一套学说,无论治国还是治军,都是剽窃了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农家等学派的东西,若仅凭儒家那套礼仪之术,不要说治国治军,就是生存都成问题。

华夏的文化,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巅峰!

中庸之道,也许是短时的和平之道,但却不是真正的长盛之道,真正的长盛之道,只有竞争才会形成,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各家学术相互争鸣,相互竞争,才能相互提高,才能产生出新的学派,才会让人民产生开拓创新的精神,若是一家独大,那就是自取灭亡,只会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超越,而且很容易消亡。

这一点,华夏的历史就给予了很好的证明,五胡乱华,汉文化几乎毁灭,蒙古铁骑灭宋,崖山之后无中国,满清入关,踏遍万里河山,将明朝两百多年恢复的汉文化践踏得一文不值!

这些都是血淋淋的历史。

儒家那套东西,若是刚刚产生的时候,还好,那是纯彻的,但是传了几千年后,因为统治阶级的支持,没有哪一家学术能与之相争,使其失去了竞争对手,但是儒家真正的学说只适合做礼仪官。

儒家学说,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技不能发明,农不能生产,商不能富裕……儒家要想治国,就要借用其他的东西,那就等于是在他本来的那张纯净的纸张之上添加了其他的东西。

最后的结局,只会导致那张纯净的纸张面目全非!

这便是几千年历史,儒家会多那么多百无一用,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书生,还有那些不事生产,只会品头论足的酸儒!

殊不知,两千多年前,孔子圣人文可以著书立传,武可以举千斤巨门,骑可以跃马奔驰,射可以百步穿杨,孔子的弟子更是有大批文武双全的人物,其中更有技工、富商等等。

真正的儒家学说,并不是鄙视其他学说,也不是看不起各个阶层的人,而是与其他学说相互碰撞,相互牵制,最终齐头并进。百度搜索^-^

想到这里,王君道忍不住心中悲哀:也不知道几千年来,那些把孔子奉为至尊的腐儒怎么会那般轻视技工、那般看不起商人?

看不起技工、看不起商人、看不起农民……那与看不起孔子又有何区别?

可见,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最初的理念根本就不是要想凌驾于百家之上,更不是想罢黜百家,而只是创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罢了,儒家真正的核心理念其实也是尊重诸子百家的,孔子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便是最好的证明!

只可惜几千年来,那些书生只知道捧着圣贤书,咬文嚼字,却不曾想着向古之圣贤那样想着去开拓进取,去创造新的东西,这就是华夏民族在今天缺乏创造力的最根本原因,因为华夏的文化,在百家争鸣之后,就已经彻底走向了衰落!

儒家独大,看似可以让天下太平,实则文不成,武不就,不可能让朝代长存,这便是中国几千年来,朝代频繁更替的一大原因,想想自春秋战国之后,有哪个朝代的历史能超过三百年?但夏商周三朝,无论哪一个,历史都在五百年以上!

王君道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想这么多,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感慨,但是他知道,既然他来到了这里,那么他就不会让历史再度重演。

(ps:这一章,是皇风的个人观点,支持的朋友,在书评区知会一声,不支持的朋友,也可以在评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请不要人生攻击……)


状态提示:第二十三章 百家畅想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