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科幻未来>帝皇乱>354 八王之乱
子。初封为安乐亭侯。司马炎称

司马伦

帝,封琅邪郡王,后改封于赵。为贾皇后所亲信,曾参与谋害愍怀太子,不久又矫诏废贾皇后为庶人,控制惠帝,独揽大权,

一如司马懿辅魏故事。伦素庸下,不知书,无智策,所共立事者皆邪佞之徒,惟竞荣利,无深谋远略。淮南王允起兵讨之,被伦所灭。既而矫作禅让之诏,废掉惠帝,改元建始,滥肆封侯,以苟且之惠取悦人情,以至于府库之储不充于赐,金银冶铸不给于印,故有白版之侯。时齐王冏、河间王颙及成都王颖传檄讨伦,大战助余日,死者10万,伦败,被赐死。

司马亮

(?一291年)字子翼,司马懿第四子。仕魏为东中郎将,讨诸葛诞失利,免官。不久,出监豫州诸军事。司马炎称帝,封扶风郡王,邑万户,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以亮为宗师,使其管理宗族事务。咸宁三年(277年)徙封汝南。未几,迁太尉录尚书事。晋武帝卒,为杨骏所排斥,亮赴许昌避祸。及骏被诛,复录尚书事。贾皇后嫉亮,密令楚王玮诬其有废立之谋,诏捕之,亮被乱兵所杀。

司马颙

(?-306)字文载,河内温县人。司马懿弟司马孚的孙子,太原王瑰子。咸宁三年(277年)受封河间王。迁北中郎将,监邺城。元康九年(299年)为平西将军,镇长安。赵王伦篡位,乃举兵响应齐王冏讨伦,进位侍中,太尉。永宁二年(302年)底受密诏起兵讨冏,次年又与成都王颖合兵败长沙王乂,随后其部将张方劫惠帝及颖至长安。永兴二年(305年)七月,东海王越被王浚推为盟主,欲率师迎惠帝还复旧都洛阳。三年正月,颙因刘乔兵败欲与东海王越讲和,但恐张方不从,遂使人杀之,送首级于东海王越请和,越不许,命宋胄等率鲜卑兵西迎惠帝。五月,越前锋祁弘连败颙军,入关。颙单骑逃入太白山。越以诏书征颙为司徒。但越弟南阳王模暗遣其将梁臣于新安(今河南渑池东)途中杀颙,并其三子。

八王之乱从291年(元康元年)开始到306年(光熙元年),共持续16年。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引发战争,祸及社会。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司马越

(?~311年),字元超,高密王泰次子。因讨杨骏有功,封于东海郡。永康初中书令。及宗室诸王混战,越率诸侯及鲜卑等步骑迎惠帝返洛阳,诏为太傅录尚书事。怀帝即位初,委政于越,后帝亲理万机,越不悦,求出藩,镇许昌。继还洛阳,诬帝舅王延为乱,杀之,由此大失众望。后又请讨石勒,屯于项。越不臣之迹,四海所知,加之当时经济破坏严重,动乱迭起,上下分崩离析,祸结弥深,遂忧惧成疾,卒于项。其部下欲还葬东海,石勒追及,焚其柩。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综观古今,统治阶级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进行的阶级斗争,用残酷、血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父子相残,夫妻反目,手足相争,联系到昙花一现的西晋帝国,很多人会立即想到八王之乱。

说起“窝里斗”,在中国历史上,大概还没有能比得上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那么正宗且波澜壮阔的了。“八王”按出场顺序排列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其中,汝南王和赵王分别是司马懿的第四子、第九子;河间王和东海王分别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和司马馗的孙子;楚王、长沙王和成都王分别是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的第五子、第六子和第十六子。由此看来,这“八王”之间的亲戚关系还真不算远。既然都是自家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不能协商解决呢?说起来,他们也算是“协商”过了,只不过用的工具不是语言,而是刀枪罢了。

1)党同楚王,击杀托孤

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司马亮与卫瓘共同执掌,但贾南风对未能独揽政权不满意,串通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

各派系领导人物胜皇后贾南风楚王司马玮

负汝南王司马亮元老大臣卫瓘

291年,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楚王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被委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注: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贾皇后的亲戚也担任了要职。但各人之间还是勾心斗角。贾皇后对未能独揽大权也极为不满。

2)兔死狗烹,牝鸡司晨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贾南风对司马玮也很忌惮,以司马玮伪造手诏的罪名处死他。然后独揽大权。

各派系领导人物

(负)楚王司马玮岐盛

(胜)皇后贾南风张华、裴頠、裴楷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司马玮友人岐盛劝其乘机扩大权力,司马玮犹豫不决。

另一方面,贾南风认为司马玮的权力太大,亦想灭之。在杀了司马亮的第二天,她与晋惠帝用了张华的计谋,派中将军王宫到司马玮处宣布司马玮伪造手诏。司马玮的部下闻诏后多放下武器散去,司马玮束手就擒。

过后,以司马玮伪造手诏害死司马亮,卫瓘的罪名,将其处死。其友人岐盛也被夷三族。

由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多被委以


状态提示:354 八王之乱--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