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1926之崛起>第三百四十六章 中原大战 争夺(六)
有前世的经验,他对计划经济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中国这样一个贫穷积弱已久的大国,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欧美列强,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是绝对做不到的,虽然它可能会更灵活、更有活力,甚至也更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可是宋哲武同样也不认为,现在完全实行苏联式计划经济就是最好的,计划经济一个最大的,也最显著的缺点就是过于僵化,活力和动力不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宋哲武认为当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就是他前世经历过的,始于七十年代末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政策他对邓爷爷可是极其崇拜的,尤其是他极具创造力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点,一下子就成功的使两种制度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使中国国民经济连续三十多年高速向前狂奔

不过,他也明白,现在要完全照搬那样的模式也不现实,毕竟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都与那时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宋哲武心中,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计划、指导加市场的模式定程度上,宋哲武认为这个模式也可以被称为指导或者是引导型市场经济

可是,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指导或者引导经济,第四路军里都没有人很清楚,更不要说理解了当然,这是除开他宋哲武和何其巩的

何其巩曾经两次去苏联,尤其是后一次还是带着西北军考察团去的,他对苏联的计划经济是很清楚的在宋哲武的心中,何其巩就是执行这个模式的最佳,而且也是唯一的人选

贾继英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不管是扩军备战,还是经济、工业体系建设都需要钱,而且还是需要大量的源源不断的钱来实现的

虽然宋哲武很有钱,甚至他在美国的那些钱数量还很大,可是即使是这样,这些钱对于实现宋哲武心中的梦想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尽可能的有更多的建设资金,他需要不断地扩大它的财源

宋哲武作为一个过来人,他当然非常非常的清楚,不仅是工厂生产的产品能赚钱,用钱也同样能赚钱,而且用钱来赚钱时间最短,效果也最显著而贾继英就是这个用钱来赚钱的最好人选

宋哲武对人才的渴求,箫国栋最初多少还是有些不理解,可是经过这几年来的事实,已经让他深深理解了宋哲武招揽人才的目的和意义

正是由于陶蓉、李文田、李思炽、梁忠甲、韩光弟、赵凤武、李瑞芳、王哲、麦克、高志航等人,以及数量更大的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中低级军官的加入,才使得第四路军的军事实力不仅在数量上质量上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而最让箫国栋感慨的是,不被多数目光短浅的地方势力重视的“文人”们,发挥的作用更是惊人,他们不仅制造出冰箱、空调、收音机这些以往只能是外国人才有可能制造出来的东西,甚至还制造出了自己的飞机!

虽然箫国栋对宋哲武下大力气招揽何其巩和贾继英的意义还不是很清楚,可他现在非常相信宋哲武,只要宋哲武看重的人,那是一定错不了的,他们一到是对第四路军的发展有大作用的人

只要输入就能看发布的章节内容有更新及时

bk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六章 中原大战 争夺(六)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