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帝国苍穹>第17章 德国步兵团
同一个人宣誓效忠,但他已经死了,我们谨记自己是一个德国人就够了。”

简单的一句话饱含对命运的无奈,但他们今天的抉择并不意味着明天的盲从,每一个人心底都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憧憬,它们各不相同,却又在冥冥之中指着同一个方向……四个小时后,满天繁星在头顶闪烁,夏夜的凉风让人感觉非常舒服,远处的地平线上终于出现了一个独眼怪物,它呼哧呼哧地驶来。就在原地等候的人们伸长脖子眺望前方,站台上的广播喇叭突然响起:“卡尔.戈特曼将军、莫林克.施耐德将军、鲁道夫.迪特里奇将军请到站台广播室来一趟!”

这话起先是用俄语所说,紧接着换了个声音又用德语说了一遍,铁轨旁的等候者们纷纷将好奇的目光投向站台那边,只见三位早已摘去领章、肩章、军种部队标识和荣誉勋章的中年人逐一走上站台,其中一个胸前悄然佩戴上了一枚样式极其简单的铁十字勋章——任何带有万字符的奖章在战俘营都是不得保留的,而这一枚很显然是所有者在纳粹当权之前获得的,勋章洁净无瑕才可能得到苏军看押者的特许保留下来。先到之人在广播室门口稍候片刻,直到其他同伴到来才一起走了进去。外面的人们好奇而忐忑地望着广播室,唯恐这个时候还出现什么意外情况,也有人注意到从远处驶来的火车要比之前那列长得多,也许足够将剩下的一多半人全部运走的。

等了十来分钟,眼看列车即将停靠,铁喇叭里响起了一个平静而深厚的声音,用标准而流利的德语说:“我是卡尔.戈特曼,刚刚被任命为苏联国际战斗纵队第19步兵团指挥官,劳动七队、八队和九队暂时归列这个步兵团,按照从前的军阶职务,请军官们负责维持秩序,士兵们听从指挥、相互帮助,在列车从前部开始第一至九车厢登车。”

列车虽未完全停下,但车头的方向是显而易见的,铁轨旁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随即开始向前移动,熙熙攘攘但绝无半点混乱。

紧接着,铁喇叭里换了一个沙哑且有些颤抖的声音,说话者强压着心中的激动说:“我是莫林克.施耐德,第20步兵团指挥官,劳动十、十一、十二队暂归我指挥,我们在第十至十八车厢登车。”

尽管没有重复同僚先前所说的军官维持秩序、士兵听从指挥,但列入其中的人们仍自发遵守了这样的规则,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在移动过程中也是井然有序的。看着这个场面,在站台上持枪戒备的苏军士兵们有许多都流露出了复杂的眼神,他们知道这些曾经的对手来自上百个不同番号的团队,彼此之间不论是在被俘前还是被俘后都没有进行过哪怕最简单的合练,而他们此时表现出来的素质是让人惊讶和敬佩的。与这样一支军队并肩作战固然是好,可地缘政治和民族姓格注定了俄罗斯与德意志难以成为真正的兄弟之邦,也许有朝一曰在场之人又会重新列于战场的对立面,那么这样的军队就会成为头疼的对手。

“我是鲁道夫.迪特里奇。”第三个颇显苍老的声音响起,只是其人并没有到那么老迈的程度,他没有多余的感慨,只是简单宣布了新部队的组建命令,最后四个劳动大堆归入第21步兵团,规模较前面两个大了三分之一,分配的车厢也由此多出两节。在登车的过程中人们也注意到了,这列拥有多达30节车厢的火车有两个车头,动力自是不必担心,铁轨的约束也将让它们同心协力地拉动车厢奔向目的地,这是否预示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信仰的两群人能够为了共同的生存目的而在战场上齐心协力?

这或将成为不少重新肩负使命的德国将领们在这一晚苦苦思索的问题。

几天之后,挪威,特隆姆瑟。

“以苏军的编制计算,40个步兵团可是七、八万人,够组建一个兵团了!”拿着大本营转来的新情报,林恩的第一反应即脱口而出。

“苏联人倒是不缺装备这些部队的武器,他们光在战争结束后就收缴了大量的枪炮弹药,而且大部分都和机床设备一同拉回国内去了,难道他们那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今天的局面?”从帝国大本营高级参谋官兼督察官转任“特隆姆瑟治安营”指挥官的海因里希.特伦科尔中校立即回应林恩的话说。

依然担任北方特遣营指挥官的奥特尔.斯蒂伦芬上校不仅是林恩的沙龙酒友,两人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共同话题,夫人们又结为好友,于公于私都是关系良好的合作者。他扯着嗓门说:“别想俄国人会安什么好心,我看他们就是让我们的同胞去战场上当炮灰!加尔戈长官,我们建议情报部门抓紧时间联络那些步兵团里的德[***]官吧!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存在,以便在今后寻找恰当的时机给苏联人狠狠一闷棍!”

道理显而易见,不用斯蒂伦芬提醒,林恩也准备向大本营提出建议——估计元首和隆美尔在获知情报时也都这么考虑。现代化的战争拼的是国力,而国力又可以拆分为经济、工业、科技以及人员等等,在这其中专业的战斗人员是任何因素也无法替代的。以二战时期的标准,培养一名士兵只需要数周的训练,但培养一名合格的士兵不仅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还得有老兵的帮带和实战的熏陶,培养一名合格的士官乃至一名合格的军官则是一个更为复杂漫长的过程,优秀士官、优秀军官以及将领的培养就更不用说了。1945年德国投


状态提示:第17章 德国步兵团--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