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六百四十四章 临行(下)
问题了。

若是侬智高发展成李继迁的规模,宋朝不得不从福建到江西、湖南再次驻扎大量的军队,再想一想西方、北方的驻军,宋朝也不用发展,庞大的军费拖也将宋朝拖到太平洋去。

并且余靖随后还做了一件更蠢的事。

郑朗已经等不起!

正好江山县几万百姓哭赵师旦丧,给朝廷产生极大的震动,也有了劝说的时机,再次说道:“列子上曾说过一件事,燕国儒者牛缺前去邯郸,路遇强盗。强盗将他的衣物车马全部抢走,牛缺便步而走开,神情开开心心,没有半点忧伤。强盗不解,上去询问原因,牛缺说君子不因这些身外之物而损害身心道德。盗说贤人也,又说象他这样的贤人,去拜见赵国君主,一定被重用,重用后必来为难我们,不如将他杀了。于是追上去将牛缺杀害。燕人闻听此事相臣聚集说遇见强盗,不能像牛缺那样。大家接受教训,一个燕人前去秦国,到了函谷关下再次遇盗。他想起哥哥的劝告,与强盗奋力争夺,不敌,财物被抢。然后又追上去哀求强盗将财物归还,强盗说让你活命很宽大了还要不停的追我们。我们行踪已经暴露既然做了强盗还讲什么仁义?再次将此燕人杀害。”

列子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庄子中多次提到此人。不过《列子》大约多是魏晋时伪造的,由郑朗欧阳修掀起质疑风后,《列子》开始有人翻案怀疑。不过《吕氏春秋》里同样也记载着这件事。能作为一个论点说明问题,郑朗又问道:“诸位,换作你们怎么办?”

《列子》里本来举此例只是说明祸福无常,郑朗一问,变了性质。

诸位大臣站在殿中茫然无措。

讲道理讲不通,反抗又不行,如何?

郑朗又说道:“还有夫子遇盗拓,劝说不得,又怎么办?”

出自《庄子》,不过宋朝尊崇道家,道家典籍里一些故事也可以用来举例。

赵祯想了一会,想不出答案,好奇地问:“郑卿,当何如?”

“周处除三害,是因为其本心不恶,有的人恶到一定地步,已经改变不了,只有一法,以更强的力量除之!”

没有办法,只有打,其他的方法都是扯蛋的话。就象后来的中国,就是苏秦张仪在世,能说服偻人不对中国产生觊觎之心?想让他们服气,学习刘仁轨,不然这个猥琐的国家始终不会安份。

大殿里一片寂然。

郑朗看了看张方平等大臣嘴唇欲张似张,又说道:“陛下,诸位臣工,我主动请命前去南方,是一系列的计划。不能以我为首相之位,而产生顾忌。我时任首相,执掌东西两府,权倾一时,已有四年有余,御任去地方仍祖宗家法也,不可坏之。”

仅是一句话,更多的人产生敬重。

四年半的首相,郑朗声望达到了巅峰。在宋朝已经形成两种主流思想,一个是范仲淹的,认为范仲淹是楷模,思想境界上无人能及,一种是郑朗,认为郑朗对国家说说业业的精神,也值得学习。但两种思想也在碰撞,一种是对思想的要求,务必尽善尽美,太难了,有几人能达到范仲淹的高度,甚至有人开始进入误区。一种是对实干的要求,但也太难了,郑朗后世的人文精神,这时代无几人能学习之,恐怕只有赵祯能相提并论,郑朗带着刚。的大脑,后来的金手指更是无人能及,又使一些人进入误区。

总之,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巅峰,学范仲淹就象学李白诗,不可寻。学郑朗就象学杜甫诗,或者能学其一鳞半爪,但不可能得其全味。不过正是因为郑朗的出现,完美的补充了赵祯朝自吕夷简后实干的不足,使赵祯朝走向真正的盛世之路。

这一句话说出来,郑朗也开始迈向圣坛。但还是与范仲淹不同的,范仲淹是昆仑山上的积雪,一尘不染,高不可攀,郑朗却是一缕春风,和暖平易近人。

就是这一句,视进退若粪土,若功名如浮云,使许多大臣感到另一种的净化。

王举正忽然说道:“陛下,臣恳请陛下收回臣之前言。”

俺错了,这样的大臣不为宰相,何人为宰相?

郑朗摇头,说:“王中丞,勿须如此,你之进谏,若不用天象言事,直指祖宗家法是对的。请听我将话说完,我外放后仅是一个知州,虽然朝廷会恩宠,必将臣搁于京师附近。臣不会受流离之苦。然臣深身皇恩,国家之恩,陛下信任,百姓倚赖,岂能求富贵平安为己求?故臣去南方,比京师附近更能报效国家与君王。故臣再次恳请陛下让臣去南方。

但我在临行前有两言,第一言乃是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见伯乐年长,请伯乐推荐善相马的人,伯乐便推荐了九方皋。秦穆公召见九方皋,托其寻马,三月后带回一匹马。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说是一匹黄色的马。穆公派人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喊来伯乐责问你介绍那位求马的人,连马的颜色与公母都分不清,又怎能鉴别出马的好坏?伯乐答道,竟到了这种地步胜过我千万倍!九方皋看马只看马的天赋灵性,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不所视。象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有比鉴马更多的宝贵道理。果然后来试马此马乃是一匹天下少有的骏马。诸位看马如此,治理国家更需如此。不能看其表面,而要看到其内里。”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却有着很深的寓意


状态提示:六百四十四章 临行(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