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大凤雏>NO.429 刘备乞降,这是开什么玩笑?!
p>“天下何人不知,如今丞相之言。便是圣上之言,且如果圣上言及昔日送上族谱之人,是得了刘备贿赂,这刘备怕是更要声名狼藉!”说到此处,诸葛亮眼中闪过一抹狠辣,对庞山民道:“曹操那边,对亮之算计。应当乐见其成,之前刘备连破两关之事,曹操必然也要与之清算。顺水推舟的帮衬兄长一回,也有助于两家顺利履行罢兵一事,只是亮却不知。这刘备闻此噩耗,会不会当场拔剑自刎……”

长安,太守府中。

自庞统至天水屯兵之后,各路探马便有回报,言这荆襄,西川军马已源源不断的前往天水,天水一城,兵威之盛,世所罕见,且得知其大军统率。乃庞山民族弟庞士元后,刘备闻之,心中更是惊惧不已。

徐庶与庞统相交日久,每每言及庞统,眉宇之间多一筹莫展之色。如今庞统统辖大军,震慑雍凉,便是徐庶也与刘备直言相告,若堂堂一战,长安军马难有胜机。

连破两关之喜,须臾之间。便消失殆尽,刘备已召关羽,张飞二人星夜赶至长安,与二人相见之后,刘备心中仍忐忑不已,关张二人虽万人敌,可便是当真能够以一敌万,长安军马面对庞统大军,守御城池,仍捉襟见肘,又将安定城中赵云军马,悉数召回,刘备便与徐庶商议起献城投降之事。

于乱世辗转十余载的刘备比之旁人更加懂得,成就大事的首要前提,便是保全性命,韩信都可受跨下之辱,些许耻辱便能活命,刘备自然乐得为之。

且投降一事,做得多了,也轻车熟路。

刘备将这般想法,告知徐庶之后,徐庶却心中暗道,皇叔此番投诚,倒是有些过于乐观了。

之前于荆襄之时,庞山民便莫名其妙的对刘备忌惮不已,如今庞山民盛极一时,又岂会轻易接受刘备的投降?况且早先刘备被庞山民赶离荆襄,便言及刘备之前于各家诸侯间辗转之事,如此看来,若想让庞山民接受刘备的投降,千难万难。

只是对于此事,刘备却比徐庶乐观许多,刘备一直以为,他这大汉皇叔名望,对于庞山民行诸侯之事,用处不小,若刘备再归襄阳,汉家宗室除天子外,皆于庞山民麾下,且刘表,刘璋二人于荆襄,西川二地经营十余年,门生故吏颇多,若得此二人相助,有朝一日也大有机会将庞山民取而代之。

比之于长安过着日日惊惧的日子,倒不如委屈一下,在那个荆襄年轻后生面前恭顺一些,又能如何?

且庞山民对关羽,张飞,赵云这等世之虎将,心中仰慕,于日后荆襄开疆拓土有大作用,如此雄厚的筹码放在庞山民面前,以庞山民之智,又怎会置若罔闻?

徐庶被刘备劝过之后,心思亦有动摇,比之刘备的一味乐观不同,徐庶于西凉这般时日,也有些怀念之前书院与卧龙,凤雏等至交好友,坐而论道的日子了,之前徐庶早有机会,入庞山民麾下,只是徐庶固执,偏偏投效刘备,如今与刘备相处日久,徐庶虽然对刘备忠诚,一如既往,可是心中却也不得不承认,庞山民做主荆襄后,其麾下百姓,受益颇多。

且近些时日,徐庶心中更多的会思索之前庞山民所言,当忠于大汉刘氏基业,还是忠于大汉百姓?

只可惜至今未止,徐庶心中仍难有所得……

自西汉董仲舒后,便有三纲五常之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庞山民貌似对儒家至理,甚为藐视,虽汉末乱世,可在徐庶看来,若庞山民可为刘氏所用,便可制衡曹操,以其才华,及如今荆襄的强盛实力,便是迎回天子,光复大汉荣光,亦大有希望。

而庞山民却早早便身为人主,质刘表,刘璋于襄阳,显然已早有打算,将刘氏取而代之,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庞山民既然不愿为大汉之臣,究其本质,亦是乱臣贼子。

徐庶堂堂七尺男儿,又岂会寻此乱臣贼子侍之?

可徐庶心中却也疑惑,庞统乃庞山民族弟,悉心帮扶庞山民倒也罢了,可诸葛亮,石韬,孟建等人,为何也心甘情愿。奉庞山民为主?莫非这书院同窗们如今皆以作乱臣贼子为荣?

“到底孰是孰非?”徐庶发现,当刘备欲投诚荆襄之时,徐庶心中长久以来,坚定不已的信念,似乎也有所松动了,看着高堂之上,仪表堂堂的刘备。徐庶心中,越发的苦楚起来……

而许都城中,却不似长安这般风声鹤唳。自与荆襄两家罢兵之后,汝南军马频频调离,倒是让阴霾了许久的许都城中百姓。心中安定不少,近些时日,随着更多荆襄商贾的入驻,许都又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此时相府之中,曹操又召群臣议事。

只是曹操与诸人商议的并不是复征青州一事,而是看着案几上那封荆襄送来的庞山民手书,大笑不已。

郭嘉,贾诩等曹营重臣,见曹操喜形于色,亦心中好奇。自与荆襄两家罢兵之后,丞相心情虽是不错,却少有如当下这般失态的举动,待曹操命诸人看过信后,郭嘉。贾诩二人面上,皆哭笑不得。

如此阴损的计策,明显不似庞山民的手笔,于荆襄之中,也唯有庞统可设此计谋,只是庞统如今却在天水。莫非荆襄谋臣,又添一强者?

此计欲使刘备民望毁于一旦,若如信上庞山民所言,曹操依计而行,这庞统便是不谴军马,兵进长安,长安士卒也怕是无心戍守了,这纵横天下十余年的刘备,及至此时,却忽


状态提示:NO.429 刘备乞降,这是开什么玩笑?!--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