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科幻未来>文化抵抗最前线>第三百四十五章 困难的改变
这个角色的人选,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而詹妮弗·劳伦斯也确实演好了这个角色,在沉静外表下。拥有极具爆发力令人惊叹的自然表演。

但这种表演,在欧美以外的地区,很难被人欣赏。

首先是詹妮佛·劳伦斯的容貌,即使在北美,也很难算的上漂亮,但这样稍显普通又有亲和力的容貌。最容易让北美的女孩产生代入感。

其次,凯特尼斯这样性格的人,太不容易被人理解。

在北美,《饥饿游戏》大多数方面都做到了恰到好处,代入感,新奇感,讨论的内容不会过于深刻,看起来还有一定内涵。

不仅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口碑很好。很多成年人也一样喜欢。

所以最终取得的本土高票房,也可以理解。

就像《小时代》这样的片子,在其他地方,无论如何也取得不了好成绩。

都是在本地区针对性太强,在其他地区莫名其妙。

……

《饥饿游戏》作为原著粉丝加成系列电影第一部,想要改变极其困难。

早些年的影片还好,最近这些年,分工精细。目的明确的商业电影,任何一点微小的改变。都涉及到很多方面。

好在宁匀改变后所影响的并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个主创团队。

当然,即使这样,也没那么容易。

不过也没有那么困难,关键还在于影响力。

比如在宁匀开来,《饥饿游戏》虽然很成功。但完全可以更成功。

最简单的就是角色选择。

某种意义上,即使很多人否认,《饥饿游戏》也可以看作是小妞电影,所以选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男性角色。

根据宁匀的了解。在选角上,电影的导演加里·罗斯和原著作者苏珊·柯林斯有很大的分歧。

原著女作者,不喜欢詹妮佛·劳伦斯,嫌弃她的年龄太大,也不符合凯特尼斯娇小的印象。

而导演,则受不了女作者对男角色的插手。

因为女作者,强烈指定了乔什·哈切森来扮演皮塔的角色。

也就是说,导演喜欢女主詹妮佛·劳伦斯,女作者不喜欢。

女作者喜欢乔什·哈切森,导演不喜欢。

最后两人互相妥协了。

从后来看,詹妮佛·劳伦斯扮演的凯特尼斯很成功,虽然不太符合原著凯特尼斯的感觉,但人气极佳。

乔什·哈切森扮演的皮塔非常普通,远远算不上成功。

宁匀觉得有点好笑的是,和中国一样,基男小鲜肉对腐女作者的吸引是不分国界的。

乔什·哈切森是个藏在玻璃柜子里的同志,谁都知道他只差一步出柜了。

他不仅多次参加同性权益保护活动,还在参访里公开宣称,说不定明年就喜欢某个男人了。

大表姐詹妮佛·劳伦斯也爆料,第二部里,乔什·哈切森和山姆·克拉弗林热恋,形影不离……

客观的说,乔什·哈切森除了符合原著女作者的口味,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皮塔这个角色,本来有很大的发挥余地,贯穿饥饿游戏四部始终,绝对应该引起粉丝尖叫的一个角色,最后却没什么反响。

无论是换成演技出色的演员,还是换成高颜值的演员,都比乔什·哈切森更合适。

在饥饿游戏之前,最能类比,最近似的电影,就是《暮光之城》系列了。

同样是少女视角,那部电影男主的粉丝号召力,根本不用多说。

仅仅从票房上来说,《暮光之城》系列也比《饥饿游戏》系列更成功。

饥饿游戏全系列四部,成本为78,总共为4。93亿美元,总票房为,694,总共为29。67亿美元。

暮光之城全系列五部,成本为37,总共为3。85亿美元,总票房为,394,总共为33。45亿美元。

饥饿游戏的成本票房对比为60,暮光之城成本票房比为87,所以表面上就能看出,暮光之城比饥饿游戏赚的多,何况暮光之城系列的周边录影带等收入也比饥饿游戏系列多。

当然,更显眼的是这种系列电影赚取票房的强大能力,稳赚不赔的能力。

否则也不会拼命拍摄像《分歧者》系列,《移动迷宫》系列那样的跟风电影。

风险小,收入高,影响力大,周边丰富,长期影响力和收入更好,谁会不喜欢这样的系列电影呢。

说《饥饿游戏》不如《暮光之城》系列更成功还在于一些场外因素,2012到2016这几年,正是詹妮佛·劳伦斯烈火油烹的巅峰时刻,没有一个同年龄的女演员,甚至没有一个同年龄的演员比她更受到全美国人民的欢迎。

这样的情况,对于拉高票房是极有优势的。

詹妮佛·劳伦斯的事业高峰,《饥饿游戏》系列所占的部分很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詹妮佛·劳伦斯的极具魅力的性格,和远超同年龄女演员的演技。

是大众喜欢她,是大众认可她。

没有《饥饿游戏》,她也是无与伦比的詹妮佛·劳伦斯。

《暮光之城》就不一样了,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也很红,但她的红几乎全都依靠《暮光之城》,没有了《暮光之城》,她就是微不足道小演员。

《暮光之城》成就了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而詹妮佛·劳伦斯和《饥饿游戏》互相成就,至少是这样。严格说起来,《饥饿游戏》占了更多詹妮佛·劳伦斯的便宜。

至于艾玛·沃特森,永远的赫敏小姐,没了《哈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五章 困难的改变--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