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仙侠修真>山沟中的军阀>第二八八章 这次完了(八)

“首相阁下,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怎么了?库特?蔡茨勒总参谋长(注一),究竟是哪儿来的好消息?”赫斯笑着问道。

当年李斌访问德国的时候,李斌就劝说阿道夫?希特勒趁着自己还有些威望,直接下台吧,将首相的交给其他人。

阿道夫?希特勒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听从李斌的建议。

这一时空德国并未战败,希特勒虽然当上了德国首相,但权力还是受到了制约,因此希特勒并没有像后是那样大权独揽,其野心也受到了限制。而这种限制在希特勒身上就变现成一种冷静。希特勒做什么事情都会想清楚才去实施。

从希特勒的本心来说,他是不想放弃首相这个职位的。

首相啊!皇帝陛下之下的德国第一人。自己可是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首相的。现在要自己交出这个职位,希特勒心里很不是滋味。

也难怪希特勒不想交,人是有贪欲的,只要尝到权利的滋味,就会如同毒/品那样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希特勒是享受到了权利的滋味,那滋味,那叫一个美妙。

可是希特勒也有自知之明,德国即将面临一场比二十年前更重要的战争,德国输不起,也不能输。因此德国的首相必须是文武双全那种类型的。

希特勒“文”只能算一般,“武”就十分平常了。希特勒一战结束时还是下士军衔,只比普通士兵稍好一点。

让希特勒去指挥全德国的军队进行一场事关德国未来的战争,那就相当于让一个身体强壮,但智力低下的成年人,去打超过至少三个同样身体强壮,但智力很高的成年人。

不靠谱呀!

就算初期取得胜利,最终还是会失败。

希特勒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希特勒下台前推荐鲁道夫?赫斯为自己的接班人。

一般来说,德国的首相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前任首相是不能推荐或者指认下一任首相的人选。但在这个战争即将爆发的当口,临时更换一个对情况不了解的首相上台,风险实在是太大。

于是鲁道夫?赫斯顺利成为了德国新的首相。

二战开始后,德国/军队在西线所取得的胜利,完全就是在按照战前的计划执行。可是等到东线的苏军突然打过来了。德国的处境突然变得不妙起来。在付出了较大代价后,苏军的攻势终于被遏制住。接下来,德国及其盟友开始反攻。

德国及其盟友的反攻并不是十分顺利,德苏双方的战斗可以用寸土必争来形容。

德军最终还是靠着超过苏军的战斗力才艰难前进的。

德国对此既是惊讶又是担忧。

战前,德国对苏联的整体实力有过判断。德国认为,苏联军队的单兵战斗力(仅指陆军)要低于德军,苏联军队的装备也要落后于德军。德苏一旦交战,苏军必定溃败。

可真打起来了,德国才发现,苏军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弱。

苏联陆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可以和德国陆军装备相媲美了。而且苏联陆军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苏联陆军的人数要比自己多很多。对德国陆军来说,这可不是好事儿。

在武器装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唯一能比拼的就是军队的数量和素质。

要说军队素质,德国还真的有得一比。一战前,德国就拥有了一支至少是小学文化的军队。而那时候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军队素质能和德国比。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德国拥有的是一支至少是初中文化的军队。正因为有了如此高素质的军队,德国才能在扩军的同时,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不至于降低。

但在人数上,德军确实是少了点。

德国自身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就算一战结束后,德国政/府鼓励人口生育,诞生了许多婴儿,但是德国的人口数量还是没有上升多少。

反观苏联,继承了沙俄衣钵的苏联,拥有的人口数量超过一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之一(在只计算本土人口,不计算殖民地、海外领地人口数量的情况下)。

苏联是工业化国家,完全可以按照军民比一比十的比例动员起超过一千万人的军队。而且苏联完全可以将军队扩充的重心放到陆空军中,因为苏联没有海上压力。

苏联海军有四大舰队,分别是北方舰队,用于守卫北冰洋,特别是靠近北大西洋的一面;波罗的海舰队,用于守卫波罗的海沿岸,主要是列宁格勒(后世的圣彼得堡);黑海舰队,守护黑海沿岸,主要是克里米亚半岛;太平洋舰队,用于守护太平洋沿岸,主要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即被中国称为海参崴的地方。

在当下的情况下,太平洋舰队已经名存实亡,波罗的海舰队连出港都困难,黑海舰队还要配合黑海附近的友军应付德国的进攻,唯一具有广泛活动空间的北方舰队,因为长期不受重视,已经沦为打酱油的角色了。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只能扩充黑海舰队和北方舰队。

可黑海舰队的活动范围就那么大,扩充多了等于于事无补。

北方舰队即使扩充了,想要找德国海军麻烦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够不够。

要知道,自从德国成功占领英伦三岛以来,德国海军主力就一直在北大西洋上晃悠。而且德国海军的实力还在不断增强,苏联的那支小海军去找德国海军麻烦,那和自寻死路没什么区别。

德国就不一样了,德国现在是四线作战。


状态提示:第二八八章 这次完了(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