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重生三国之白马奇兵>第六十三章 魏延搅局 兵临朝歌

魏延放跑了曹昂,好不后悔。不过经过一天的思考之后,他想出一个利用曹昂被围吸引弘农守军出城救援,然后趁机夺取弘农法子。

魏延让一名亲信穿了羽林军服饰,浑身浴血,好似突围一般冲到弘农城下,大呼开城。

弘农守将不知所以,一问才知原来是曹操的大公子亲自领兵前来支援。那羽林军校道,"大公子领兵三千本欲到弘农,哪知道却在弘农附近误中埋伏。如今双方厮杀一夜,敌人也拿不下我,不过我军却也突围不出去。无奈之下,大公子命人四面突围,前来也弘农请救兵。如今事在紧急,还望太守早早发兵。否则大公子危在旦夕?"

弘农太守秦淇是新任,原本胆小怕事,否则潼关之事也不会不派兵相助,而只是驰书报告许都。

不过这次却不一样了,因为被围的是曹操的长子,如果这次因为没有救援,而至曹昂身死。就是他有一百个脑袋也赔不起。所以太守想也不想就命令全城的守军集合,约凑足了二千兵马,前去解围。

守城的副将道,"太守大人,如此安排岂不是至弘农城于不顾了。"

秦淇道,"这你就不懂了,此次救援人少了则根本不济事,到时候援兵被吃掉了,弘农还是保不住。可如果救了大公子却丢了弘农,不仅不会有罪反而会有功。"

秦淇领兵两千跟着前来求救的羽林军校前去解围。

那一面魏延则领兵绕道弘农城下,秦淇的兵刚一走,魏延便领兵攻进了弘农城。城中守军不足,所以几乎没有抵抗就投降了。

秦淇那面扑了个空,听说中计失了弘农,却也不敢再回去夺城,只好领兵退往函谷关去了。

魏延这一路奇兵连克蒲版,潼关,弘农诸城,又几乎全歼了曹昂羽林军主力,可以说一战成名。

魏延命人在弘农城上树立河东军旗帜。打出旗号就是逼夏侯渊南返。

魏延令兵马在弘农休整三日,预计曹军的情报网应该把弘农丢失的消息传给夏侯渊了,这才征调城中丁壮上城守卫,然后自己带领主力部队悄悄潼关。魏延领兵趁夜渡过黄河北上,像一只蛇一样蛰伏起来,等待时机咬夏侯渊一口。另一面刘辟领着几百人,再次返回潼关,把潼关的粮草辎重尽可能的装船运回平阳郡。剩下的粮草器械则全部烧掉,然后把一个空空的潼关留给关外的马腾韩遂。

魏延的兵马撤出不久,河西兵马就毫不客气的占领了潼关。不管这次是韩遂的兵马抢了先机,他可不像马腾那样鲁莽。只是占领了潼关,尽管静观其变,没有进一步行动。

弘农郡的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惊动了曹操和河西兵马,那面在南阳一直不动的张绣,这次却也忍不住了。

虽然贾诩一劝再劝,但是收到了儿子张泉派密探送来的书信之后,张绣还是准备整兵大干一场了。

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是一城一地,而是要进兵许都,接机掌握中枢,独掌大权。在张绣看来,如今曹操在徐州攻打刘备,而曹昂领了许都的重兵出来对付河东兵马。许都空虚是必然的,自己又有宝贝儿子张泉这个关键砝码,这一站没有不胜的道理。

不过贾诩却不同意,因为在他看来,即使军事上胜利了,但是政治上时机不成熟,就算攻下了许都,控制了献帝,也不可能号令诸侯。反倒把自己陷入四战之地,危机重重。

但是张绣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只要控制了许都和献帝,朝中重臣定会倒戈。而且自己可以拉刘表下水,到时候刘备和田靖也会支持自己。

所以张绣决定领着一万精兵,绕道北上,奇袭许都。

****************************************************************

田靖和田丰领兵南下河内,南下途中的面对的第一座城池是荡阴。荡阴前有荡水为阻,西有黑山为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要绕过荡阴,直接南下朝哥,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却要把自己的补给线交给敌人了,田靖还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田靖命令士卒离城三十里下寨。然后让人开始大肆伐木制造云梯,以及准备通过护城河的木桥。

城中守将乃是乐进的副将宋光。乐进把河内郡的门户交给他,还留了一千精兵,以及足够的箭矢及滚木礌石。城中没有一个百姓,粮草可支撑一年时间。在乐进看来,只要荡阴不失,那么等他支援完夏侯渊回来还有机会守住河内。

宋光这个人原本是乐进的部曲,没有特别强的本领,最擅长的就是听话。乐进让他坚守不出,他就坚守不出。乐进让他守半年,他就不会少一天。所以宋光看到河北军的兵马在城外下寨,并且开始伐木制造攻城器械的时候,他只是很镇定的让人每日通报最新的敌情。

河北军打着并州刺史高干的旗号,号称十万大军,但是从连营的状况来看,宋光估计敌军最多不过两万。凭着荡阴的坚城,宋光有信心在这里拖垮河北兵马。

田靖的大军在荡阴城下扎营已经超过十日了,除了让工匠制作攻城器械之外,什么也不做,就是等。别说袁绍派来的两千兵马,就连田靖本部的人马也有些按捺不住了。

众人推举臧舜来问田靖,何时发起进攻。田靖看到臧舜一笑,我就在猜是谁会来问我,没想到是你。既然来了,也别白跑一趟,“臧舜领令,今夜三更你帅射声校尉营兵马带着木桥悄悄潜伏至荡阴北门之外,一看城中火起,你便领


状态提示:第六十三章 魏延搅局 兵临朝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