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枭将>第三百二十三章:暗流(四十九)
关终究是在我骆腾达的手上丢掉的。”

骆腾达转过身看着跟随着他一起突围出来的雁门关守军。

辽军从偏路进攻雁门关的时候,骆腾达就已经知道完了,他很后悔自己太过自信,忽略了这条偏路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不过骆腾达没有再这条偏路上设置兵力把守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雁门关这么近,而且走雁门关很便利,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做杀头的或者是见不得光的买卖的人会选择走这条路之外,没有人会选择走这条路,这条险路实在是太危险了。

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原因的导致了骆腾达没有在这条偏路上设置兵力驻防:骆腾发雁门关的守军兵力严重不足,在正面应对辽军的进攻都显得很吃力,才勉强守住雁门关。要是在分兵偏路,雁门关正面很可能就顶不住辽军的进攻了。

发现辽军找到这条已经被荒草淹没的偏路之后,骆腾达就已经明白大势已去,集合雁门关关内的守军突围出雁门关,一面被辽军围剿。事已至此,能逃出去一个是一个,雁门关已经失守。再继续在雁门关之内流血,付出牺牲是不值得的。

骆腾发不希望也不忍心手底下跟随他剿匪出生入死的弟兄无谓地牺牲在雁门关内。选择了突出重围。

有了要突围自然有人要负责断后,拖延住辽军围突围的人争取宝贵的时间。

留在雁门关内的雁门关守军自然是处于前者,负责断后,负责牺牲,为他们的同袍争取宝贵的突围时间。就算是如此最后成功跟随骆腾发突围出来雁门关守军人数也不过,只有两百多人。

偌大的一个雁门关,最终能够活着走出来的人竟然只有这寥寥两百多人。

“参将大人在辽军入寇大同之时就已经做好了战前的准备,预想到了辽军在占据大同之后很有可能会从雁门关下手,而且参将大人也意识到了雁门关的守军不断地被山西官府抽调到山西内地剿匪,剿流寇。”骆腾发是骆腾达哥哥,平日里自然和骆腾达走的很近,对骆腾达在战前采取的举措,骆腾发可谓是一清二楚!“参将大人写信告知山西内部的府县,我雁门关守军单薄恐怕不能够阻挡的住辽军数量庞大的铁骑的进攻!并在信中直言,如若再不增兵雁门关!雁门关危矣,山西危矣!”

照理论上来说,雁门关是山西的门户,一座这么重要的关隘没有理由兵力会这么空虚,朝廷也不会在这么重要的关隘上只部署这么少的兵力。实际上也是如此,朝廷很重视山西雁门关的防卫,在山西雁门关部署的兵力是很充裕。

骆腾达和辽军交战的时候,雁门关的守军只有原来的三成不到!这也无怪乎骆腾发会说雁门关兵力空虚。

既然在战前雁门关只剩下了不到原来三成的兵力,那么雁门关还有七成左右的兵力有到了哪里去呢?这么多活生生的人总不至于长了翅膀飞走吧?

骆腾达经营雁门关得当,骆腾达的雁门关关兵事山西最强的一股军事力量。因此在雁门关无事的时候骆腾达最经常做的事情就是率领雁门关的关兵入关剿灭匪寇。

原本驻守雁门关防止外敌入侵才是骆腾达的主业,而剿匪只是骆腾达的副业。骆腾达是属于边军的编制范畴,边军边军顾名思义,就是驻守边疆边境的军队。守住边疆才是边境应有的职责。

当时骆腾达却被山西的地方官员本末倒置了,山西地方只要哪里一出现匪患。山西地方的这些官老爷们首先想到了人就是骆腾达,以及骆腾达的雁门关关兵。并要求骆腾达的雁门关关兵立刻到内地剿灭匪寇。

山西内地的镇军崩坏到了连匪寇都没有办法自理的地步,因此在山西一旦出事,山西所有官员的眼睛都瞄准了骆腾达的雁门关关兵。

骆腾达是武人,在大赵武人在文人面前总是要低头,更何况骆腾达还是平民出身,没有任何背景的武人。面对这些文官的无理要求,骆腾达纵然是反抗也只不过是徒劳的。

骆腾达一个卑微的武人,在强大的文官集团势力面前,他能够选择的只有低头,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选项供给骆腾发选择。没有自己的选择,这便是这个时代武人最大的悲哀,武人永远低于文官一等。

就算骆腾达努力的认字,提升自己文化素养,成了武人之中少有的粗通文墨之辈。山西的文官还是看不起他,因为骆腾达出身卑贱。

到了后来山西的地方官员甚至发展到了直接将骆腾达的雁门关关兵直接留住的地方的荒唐地步。山西地方官员给出的借口也很荒唐,将雁门关的关兵直接留驻地方,也省了每次一旦匪寇起事,又不得不从雁门关仓促调遣雁门关关兵的麻烦。

“每一次,但凡有功劳,都算在他们头上,而我们呢?什么都没有!立功的是我雁门关的关兵,最后咱们雁门关的关兵什么都没有得到!”骆腾达的哥哥骆腾发早就对山西的地方官员憋了一肚子的怨气!

骆腾达依旧不解气,继续说道,历数山西地方官员的种种罪行。

“立了功劳之后呢?俺们雁门关的关兵伤残了,阵亡了连抚恤金都拿不到,上头剥下来的赏钱全他娘的被这些畜生给私吞!”骆腾发越说越激动几乎整个人要跳了起来,“将军!弟!那些伤残弟兄,阵亡弟兄的家属有多惨,被人不清楚难道你还不清楚嘛?!作为雁门关参将,你难道就不该站出来为弟兄们说几乎话吗?”

骆腾达无奈地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三章:暗流(四十九)--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