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重生美国当大师>第一百四十七章 希瑞经 (四千字大章!求票求赏!)
做“紫骷髅之书”。

根据考古日志,发现《紫骷髅之书》的日子是1922年4月14日。

当天晚上恐怖和死亡就降临到了考古营地……

谁也不知道那个晚上发生了什么,第二天去送食物和补给的人们发现整个营地里面是血流成河,布满了死相凄惨的尸体,上百人一夕之间全部丧命。

他们马上通知了英国殖民军队。等到军队抵达之后,士兵们居然被惨烈的现场吓得不敢入内。指挥官只好以等待刑侦人员和搜索嫌疑犯的借口封闭了现场,并且在四周搜索。

他们真的在不远处的一个山洞里面发现了一位奄奄一息的考古队员。

他的双眼被活生生地挖掉了,腿也摔断了。不过看伤势和血迹,他的眼睛居然是他自己挖出来的,而他也是一路从营地爬到这里。

当军队找到他的时候,这位濒死者口里翻来覆去地念着让人费解的词句,那就是“希瑞克”、“紫色骷髅”和“不要看那本书”。

可惜还没等他说出真相,就因为失血过多和心力交瘁去世了。

英军指挥官不敢怠慢立即通知了上级,并且下达了封口令。可是目击者实在太多了,消息马上就走漏了出去,引发了波及整个地区的大骚乱。

当地的贝都因人认为这支考古队挖出了“山中恶魔”,纷纷拖家带口地向着外地迁居,还有贝都因贵人要求英国殖民政府马上摧毁那个营地。

不过当时殖民政府强硬地认为这场大屠杀是某个贝都因匪帮干的,不但扣押了不少当地人,还对耶路撒冷更是实行了宵禁。这些莽撞的措施加剧了当地的紧张形势。

消息很快传回了伦敦,魏茨曼和罗斯柴尔德马上组织了第二支考古队,这次是由魏茨曼亲自带队。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有证据显示在这个时候魏茨曼和远在亚洲的袁燕倏先生进行了频繁的电报联络。

有一种说法,死海营地的真正发现者是袁先生。他在纽约读博士的时候无意之中在一家古玩商店购买了几块写满古代密文的羊皮纸。因为没有人能解读,所以价格颇为低廉。

众所周知,袁先生在语言学上尤其是古代语言的造诣很深,在解读中国的甲骨文,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等等这些考古工作上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他花费了数年的功夫终于解开了这份密码文件,发现这原来是一块藏宝图。

恰巧此时,袁燕倏先生在华盛顿结识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哈伊姆-魏茨曼。于是他就把这块藏宝图作为礼物送给这两位热心于犹太复国运动的犹太科学家。

而这两位犹太人对此深信不疑,魏茨曼在回国之后就联络犹太同胞,促成了这次考古行动。

所以魏茨曼和他联络是探讨那块羊皮纸上的内容。

不过还有一种更加“魔幻”的说法,袁燕倏先生早就知道那里有《紫骷髅之书》这样的“异物之物”,因为他本人就是那个古埃及祭祀团体的现代成员。

根据美国“袁学家”丹尼-布朗先生的说法,袁先生是一个名为p基金会的神秘组织的重要人物。

而这个基金会一直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历史中。

在古埃及和罗马帝国他们是祭祀团体,在中世纪他们加入了宗教裁判所,在文艺复兴时期他们成立了大学,在大航海时代他们组建了殖民公司。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他们又摇身一变,除了建立财团之外,还有p基金会这样的非盈利组织。

而在东方的不同时期,他们也会依附于各种各样的地下组织。比如说,袁燕倏先生就是洪门的大佬。

因此,这次考古根本就是袁先生委托魏茨曼等人进行的。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我们现在知道袁先生的好友和合作伙伴,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先生也来到了死海,加入了第二批考古队。

只不过第二支考古队的构成相当复杂,除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之外,英国人也搀和了进来,圣公会、英国皇家科学院、大英博物馆、苏格兰场(伦敦警察厅),甚至英国王室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

而当他们抵达耶路撒冷的时候,发现从罗马教廷来了一位红衣主教,美国政府也派来了一位特使。

接下来考古学家、记者、历史爱好者和闲着没事干的好事之徒,甚至各国间谍特工也蜂拥而至。

幸好那里毕竟是英国殖民地,在用武力清场之后,他们展开了调查工作……

而这次调查工作到底进行得如何,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只知道英国人把所有物品以最高的安全标准和最快速度运回了伦敦。

不过英国政府也遭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不得不让其他国家的学者们一起参与死海古卷的翻译和解读工作。

至始至终,英国人矢口否认有什么《紫骷髅之书》。

但是1936年爱德华八世在退位以后,曾经私下表示自己在成为英国国王期间读过相关的绝密资料,大英博物馆确实收藏了这么一本让人读了就会发疯的超科学之物,只不过连他都没有看到实物而已。

这起神秘案件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和宗教学界,它对于整个基督教世界冲击极大。

因为按照死海古卷的说法,犹太教本身是古埃及祭祀进行的一次社会实验,而基督教则是某个“异物”所造就的。

如果这才是历史真相的话,那么亚伯拉罕诸教就完全失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七章 希瑞经 (四千字大章!求票求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