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大唐三司使>第一百七十五章 升任长春宫使

杨游与众人欢聚一日不提。第二日,杨游散了早朝,吃罢廊下食,找到吏部侍郎达奚珣。

二人都在四品班位,挨得很近。

杨游十分亲切地称他为老师:“学生杨游拜见恩师!”

毕竟达奚珣是他考取明经的主考官。

不过此时与明清不同,师生关系并不是很近,到了明清,这种师生关系可就不得了!

那达奚珣一见到杨游如此客气,倒是受宠若惊:“杨少监不必多礼!某与杨少监俱是同僚,这曲曲一场考试,就把要纠结于师生之!”

他自从上次帮了杨游的忙,担任朝官,当然知道杨游就是自己最后一次任主考时取的明经举子。

“老师永远就是学生的老师,学生岂敢忘记!”杨游道。

他这话一出,达奚珣倒是喜出望外:“岂敢!杨少监可有何事要鄙人帮忙的吗?”

此人本是见风使舵之辈,眼见杨游圣恩如此之隆,哪是他这个吏部侍郎可以相提并论的!

虽然吏部侍郎在所有侍郎当中排名第一,再往上升就是三品官无疑了。但是与杨游想比,自然相差千里!因为当时是以使为大,官为轻!

吏部侍郎再往上升,如果当不上尚书,就只有当两京附近的大郡的太守。

两京附近的大郡太守也是从三品职事,是一般暂时升不到尚书之人最理想的位置。当然,再远郡的刺史就不行了,尽管还是从三品,但是比起侍郎,那是不如。

“不瞒老师,御史台还缺一员监察御史,鄙人觉得前蓝田县丞桂炳德,考课优异,以往颇有善政!某欲向圣上禀报,推荐其担任监察御史!”杨游虽然喊他老师,不过气势依然有些凛人,给他一定的威慑力!

“这……既然杨少监所请,鄙人敢不遵从!只是此事还需中书门下以及国忠中丞同意!”

“此事老师不用担心!老师就按照学生的意思,上报中书门下,鄙人署名推荐即可!

另外,还烦请老师将学生的意思告诉杨中丞,这桂炳德是鄙人看中的人才……”杨游把志在必得的意思讲了。

此时御史台两位中丞分开办公,地点并不在一处。

杨游当然不会主动登门找什么杨国忠,那样不是显示出自己是他的下级吗?

“好!鄙人照办就是!”达奚珣一看,这杨游气势倒是不比杨国忠差,自己最好不要硬碰硬!

“另外,学生还准备聘请前清河县令张巡为采访使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兼摄殿中侍御史!还请老师也帮着办一下!”杨游俨然有一丝上司的口吻。

“此乃是小事一桩!杨少监放心!不过杨少监,鄙人有一事倒要提醒杨公,这张县令本应是上下考,可是他与刺史刘公不睦,所以才被改作中中考!

那刘公可是杨中书侍郎的亲信!杨少监今后可也要多劝劝张巡!”达奚珣倒是一副讪媚的表情!

“此事学生也听说一二!如今他跟着学生,学生自然会好好开导于他!

老师,近日有几个相好的友人,送了些特产。晚间学生让幕僚给老师送一些过来尝一尝!”此人终究是吏部侍郎,今后求他办事的时候还多。

“这……杨少监太客气了!”

……

兴庆宫,勤政楼。

章仇兼琼、杨慎矜、高力士等陪着李隆基审阅具员簿。这具员簿是记录五品以上官员的政绩的书簿。因为五品以上官员是由中书门下考核。六品以下才是吏部复查考核情况,考核都是本司长官主持。

(按,“中书门下”是宰相办事机构,也就是唐代前期的“政事堂”改名而来。他有专门的“中书门下之印”,这个办事机构设在中书省。

天宝年间,一般是只有两位宰相,一位是中书令,即右相;另外一位是门下省长官侍中,即左相。二人平日都在中书门下办公。至于其余兼职,不过是有时间再去看看而已!)

李隆基看着这几大摞具员簿,而有些漫不经心:

“高将军,你照例把各卫和北衙禁军四品以上、各省寺监四品以上、御史台五品以上官员翻出来我看看!今日先看文官,明日再看武官!至于其余人等,你三人看过后即可!”

这几百人的具员簿,他哪里看得过来?一般不太重要的位置,都是宰相会议决定,有时高力士把一下关即可!

“老奴遵旨!”高力士知道李隆基的习惯。他先把两位宰相与自己的拿给李隆基看。

李隆基随手翻了翻,拿起高力士递过来的笔,给三人分别打了中上,并简单写了几句评语。接着,高力士又把杨国忠、杨游的簿册拿了过来。

他给杨国忠的自然也是中上考。一般五品以上官员,中上考加一至两阶。

朝廷原本对本阶晋升控制很严,对任职年限有死规定:升三品要三十考(年)以上,本阶四品;升五品要十六考(年)以上,本阶六品。当然这个考核不包括官员的候选期。

有特殊功劳除外,比如杨游!那是皇帝特批的!

不过实际执行偏差很大,比如杨国忠和他儿子杨瑄也没有按照此规定执行。

接下来轮到杨游,上面却记载着一次上下考,其余两次均是中上考。(每年一次的小考)

李隆基陷入沉思!这三年一考,对其他人倒是常规,很好考评。可是对于杨游,倒是有些难办!因为以前在剑南西山、姚州都督府等地的功劳,已经对其加官晋爵,大大超过了规定。

如今还有一次上下考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五章 升任长春宫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