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大宋第一公子>第二四四章 拉拢
所以这宋准说在大宋不是靠一张试卷就能高中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赵承嗣误会了,宋准不是那一个意思。

“赵兄,我辈读书人自然是要以科举进入仕途了,在下自然也是不例外,可是在下总是觉得这只考文采始终不妥。”

“宋兄,你也别在下在下的称呼自己了,你要是不嫌弃我们就以兄弟称呼如何?”赵承嗣试探性的问道。

他也听烦了,宋准跟他说话的时候老是一口一个在下,他还是很欣赏这个人的。

“啊,我求之不得,我今年已经过而立之年又六年,你不知道赵兄你?”

“那宋兄就是大哥了,小弟倒是才十七。”赵承嗣随即连自己的生辰日期也说了出来。

就这样宋准为兄,赵承嗣为弟,不一会两人就大哥贤弟的叫了起来。

“贤弟刚才我说了不能光凭一篇文章断定一个人是不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你想想看,读书再多也只能是说明他多先贤们的思想了解的多。”

“可是了解并不一定是理解呀,再说先贤们在著这些书的时候,并不能考虑到现在的情况,他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写照。”

“也就是说书中的道理很适合当时,但是不一定能够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因为我们的时代在发展,文章做得好只能说明比学的好,能不能呢过治理好国家是另外一回事。”

赵承嗣内心十分的震撼,这个人倒是和自己的思想十分的接近,自己可是后世的人,知道这些弊端也是前面已经发生过了。

而现在他却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却能有如此的见解实为难能可贵。

赵承嗣内心虽然激动也是没有做出来什么评论,只是让他继续说下去。

“贤弟再说说下面的考察刑律和大局观念就更加的是一项利于朝廷和百姓的举措,我不知道是谁想朝廷提的这一项建议,但是我绝对可以肯定此人一定是大才,而且是宰相之才。”

刑律是赵匡胤下旨说要在科举之中增加的一项,历史上却没有,但是在这个时空就出现了。

以前只是说靠明法,也就是法令,但是不具体,而赵匡胤明确了要靠刑律,大宋的刑律,并且注重实际应用。

恐怕这是时空改变的缘故了吧。

赵承嗣在一旁配合道:

“大哥,这个刑律也是那些大人们学的吗,为什么我们还要学这些呢?”

赵承嗣说的这个情况也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绝对的实情,你看看历朝历代的那个文人入世之前是精通刑律的。

那些都是他们被授予官职之后,治理地方才慢慢的熟悉起来的或者是硬生生的背下来的。

能不能活用就是另一回事了,总之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当官之后才知道熟悉刑律的。

“贤弟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想不明白吗,如果科举考刑律那么我们这些读书人都是要熟读刑律的,不仅如此也要会根据刑律判定一个案件。”

“圣旨上不是说的清清楚楚吗,我们的试题其中就有这么一项就是判定以前的案件,这就是考察我们对刑律的熟悉运用程度。”

“也就说说只要是能够榜上有名的绝对也是刑律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如果被委任为地方官的话一定对断案有一定的帮助。”

接着他又详细的说了一些对大局观念的一些想法,这令赵承嗣对他更是的另眼相待。

赵承嗣觉得他这些思想根本不是这个时代应该有的,他心里面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歌们你不也是穿越过来的吧,你不会也来自于未来吧?

赵承嗣还真的怀疑他也是穿越过来的,要不然怎么有这么超前的思想呢?

按理说这不科学的,这个时代的都是受到的教育都是儒家文化的那一套,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呢?

所以赵承嗣在听完他的一番话之后,于是就有意无意的问了他一些问题,都是关于后世的一些事情。

不过令他失望的是宋准根本就听不懂赵承嗣在说什么,就连欧阳平夷都是以为赵承嗣患病了。

不过失望归失望赵承嗣还是跟他聊的很是愉快,同时两人还在一起谈论了一下关于国家当前的一些看法。

没有想到这个宋准虽然是寒门出身,居然有这样的见识,不愧是历史上的状元。

几人说道精彩之处就拍手称快,连旁边的人都是惊奇的看了过来。

赵承嗣和他也是惺惺相惜,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赵承嗣也催促宋准赶紧去汴京,做好准备,不能耽误前途。

并且告诉他如果在汴京遇到什么困难,那就去饕香楼去寻求帮助,并且给了他一封信,遇到困难,拿着信去饕香楼就行了。

三人就这样走出了这件客栈,临出门的好时候赵承嗣还特意的夸了几句那几个守门的人。

“欧阳你看此人怎么样,我觉得我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此人,我看此人此次一定是榜上有名。”

走在街上赵承嗣决定其他的地方他是不准备去了,去这一家客栈居然就碰到宋准这样的人,让赵承嗣觉得是不虚此行了。

“公子,此人一定是大才,有思想有见识,完全不像是一个寒门出身的人。”

欧阳平夷对此人的评价也是很高,说他们完全不像是一个寒门学子不是看不起他。

寒门出身的人,一般受到的教育自然是没有大官贵人之家的子弟受到的教育好了。

这是因为他们接触到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要不就是在家


状态提示:第二四四章 拉拢--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