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我不是汉献帝>第二百八十三章 一个好汉三个帮
的提醒自己不可骄傲自满,也多亏了他还有这点清醒认识,这才不止于出了昏招。

现如今的大汉,早已不是董卓迁都长安时的弱不禁风,大部分州郡的重新归于朝廷治下,给了刘协结束乱世的底气。此番南下的兵马虽只有二十余万,但皆是百战精兵,与孙权、刘备手中所拥有的兵马只强不弱。至于什么南舟北马,刘协打一开始就没打算跟孙刘二人通过水战决胜负。

放着自己的优势不用,偏偏要往对手的陷阱里钻,除了傻之外刘协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孙权、刘备以为重创了刘协的水军便可以依靠长江天堑保得一时太平,可他们哪里知道,刘协打一开始就没准备通过水战击败孙刘二人。

大汉雄兵百万,除了此次已经南下的兵马,剩余的兵马不是解散返回驻地就是奉命调往别处,孙刘两家虽然加强了细作的工作,但想要摸清朝廷兵马的动向却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

朝廷的兵马还未到赤壁,孙权、刘备却已经有些等得不耐烦了,可就算是再不耐烦,他们此时也只能耐着性子等下去。为了让刘协下令加快行军,孙刘二人也想过一些办法,比如派出小股部队登6南岸进行骚扰,让人散播流言,只是不管什么法子,效果始终不好,朝廷南下的兵马依旧不紧不慢的南下,丝毫不为外界因素干扰。

“这刘协小儿到底想要干什么?”刘备很有些恼火的问诸葛亮道。而诸葛亮却是没有说话,他知道,刘备并不是真的在问自己,而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原因就出在他自己自作聪明,派人过江散播谣言却偏偏叫刘协的人给逮了个正着。

偷鸡不成蚀把米,那接下来自然就是恼羞成怒。刘备又没胆子率军过江去寻此时人在襄阳的刘协的麻烦,只好在这里过过嘴瘾。

身份这东西有时候还是挺管用的。在刘协没到襄阳之前,刘备利用蒯琪被捕一事大做文章,散布谣言鼓动荆襄世家,说这是朝廷打算借机对荆襄世家下手的前兆,惹得荆襄世家人人自危,但随着刘协亲至,当众赦免了蒯琪的死罪,刘备先前命人散布的谣言也不攻自破,相反的反倒让荆襄世家对刘备更觉反感。

诸葛亮对此也是无可奈何,更有些郁闷。蒯琪是他的姐夫,当初正是由于他的蛊惑,才让蒯琪决定与朝廷为敌。可在蒯琪被抓以后,诸葛亮毫不准就因为害怕畏罪自杀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诸葛亮如今可说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一个了。诸葛家有五个孩子,诸葛亮排行老四,他上面还有兄长诸葛瑾以及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诸葛均。当年他随叔父诸葛玄搬家定居荆襄,作为外来户,能够得到荆襄世家的接纳,最大的原因便是联姻。他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当时荆襄世家里的名门蒯家以及庞家。大姐嫁给了蒯琪,二姐嫁给了庞山民。

这回蒯琪被捕下狱,诸葛亮的大姐束手无策,不仅要担心丈夫的安危,更要承受来自蒯家内部的埋怨,而对于罪魁祸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大姐自是也没有了好脸色。

诸葛亮得罪了大姐,二姐也由于担心会被诸葛亮连累而没了来往,诸葛亮剩下的兄长跟弟弟也因为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一个在江东,一个在长安,与诸葛亮没了联系,这时候的诸葛亮,就算是想要说几句心里话都找不到对象。三十好几的人了,如今还是光棍一条,他本该拥有的妻子现如今在长安也早已嫁人,跟他再没任何关系。

诸葛亮心里苦,但这份苦他谁也不想告诉,更不愿因此得到别人的同情。对于如今的诸葛亮来说,打败朝廷才是头等大事,其他的不过是浮云,不必放在心上。因为目标明确,诸葛亮对接下来即将爆的大战也是用足了心思,为了防止出现漏洞,诸葛亮更是不止一次的与吕蒙展开兵演,以吕蒙代表朝廷一方,诸葛亮则代表孙刘一方,在地图上展开一场场大战。还别说,这样做的确要比单凭头脑来假设要强,通过一次次的兵演,诸葛亮、吕蒙现了不少己方存在的问题,并一一进行了修正。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这世上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情,追求完美,做到尽善尽美才是做事的态度。自以为已经不会有问题了,但往往越是这样认为,出的篓子越大。

孙权的叔父孙静,是个家族利益至上者,也正是由于他的支持,孙权在初登江东之主的位置时才能顺利渡过开头时的那段艰难。虽然孙静也不满孙权谋害兄长孙策上位的手段,但严格来说,孙权的做法却又符合孙静对一代人主的要求。

孙静的兄长孙坚,在孙静眼中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公,试问若是一个合格的主公,会轻敌冒进的一头钻进敌方的陷阱,以至于死在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手上吗?而孙策的性格颇似其父,也是自持勇力习惯轻装简从,为此孙静不止一次劝过孙策,只是孙策的态度却让孙静失望,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没把孙静的劝告当回事。

孙策会遭了暗算,在孙静看来是迟早的事情,唯一让孙静感到意外的就是下手的不是旁人,而是孙策的亲兄弟孙权。但也正因为如此,孙静看好孙权,认为孙权是能让孙家再进一步的人选。

孙权得了吕蒙的提醒以后立刻便想到了孙静。先孙静在江东德高望重,随着江东几员老将的相继亡故,孙静已经成了硕果仅存的一位。而孙静为人谨慎,属于进取不足,自保有


状态提示:第二百八十三章 一个好汉三个帮--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