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都市现代>混在大唐>第 12 部分阅读

接叫了表妹。

太平跺了下脚,说道:“还不是你的《三侠五义》,国子监的人到府中把你的书搬到了这里,并按照圣旨,这些国子学啊,弘文馆啊,太学啊,四门学的生徒们都来抄书了!”

武清一愣,效率这么快,还以为过段时间呢,不过《三侠五义》差不多一百五十回,要一百五十个卷轴,本来就想搬到这清心馆的,如今这些人却是帮了自己大忙了。

武清这个时候听到:“第八回,陷空岛五鼠聚义”,这是李奉孝的声音吧。

看到如此多生徒都来抄自己的书,武清感到很有成就感,只是可惜了,大唐虽然有雕版印刷,但只是刻一些儒道释经典。像自己这《三侠五义》要是用雕版刻印的话,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还不如抄呢。

在这个时代,抄书也是一门养家糊口的生计。武则天就曾在感业寺抄书两年多,而且全是佛经,也为她ri后推崇佛教埋下了伏笔。而且自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得真经后,译经抄经印经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链,推动着大唐的佛教事业和经济的发展。

看来等一切顺利之后,得把活字印刷搞出来,让鄙人的书走进亿万百姓的生活,让大唐的百姓也能感受到大唐文化的魅力,感受我清心馆为国为民之心。

看到了公主,武清想起了一个事情,便问道:“表妹,能帮表哥一个事情吗?”

“何事?”太平公主说道。

“我想去弘文馆的藏书楼看看!”武清很认真地说道。因为他不是朝官,而弘文馆如今搬迁到了大明宫里,他也进不去。只有依靠太平公主了。

太平想了下,说道:“你去那里做什么?要不要我叫父皇封你个弘文馆学士?这样你不就可以随时出入呢?”

武清苦笑道:“武清才疏学浅,怎么当得了弘文馆学士。”

如今大唐,能作为弘文馆学士的,一般都是饱学之士,最起码也是像武敏之这样诗书文采很好的贵族子弟。武清可不敢跟这些人比,自己到现在连《秋》都没碰过。

“好了,知道你谦虚,这样吧,明天我来接你,你跟我去就是了,对了,你什么时候去英王哥哥府上呢?”太平公主看起来对此事倒是很上心。

“这个,我也不知道,最近教坊司有点忙,实在没时间啊。而且我去弘文馆,也是来查阅一些典籍,看能对我新编的乐曲有没有帮助呢。”

“好了好了,知道了,表哥,我先回去了。”太平公主有些不爽,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这样忤逆过自己,就连高宗皇帝和武后都是事事迁就着她,给予她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可以说,太平公主是集万千**爱于一身,整个大唐公主中也是独一份。

武清可不知道太平公主生气的原因,只觉得这**脾气有些古怪,但总能让他有一种亲近之感,或许就是那一张大盘子脸吧。;

第五十一章 弘文馆风波

自武德年间,高祖皇帝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之下,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改为弘文馆,便是如今的弘文馆。到如今,弘文馆学士,已经不仅仅只是官职,编修礼教经史典籍教授三品以上勋贵子弟的苦力,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能够成为弘文馆学士,那不仅是皇帝对于你才学的肯定,更是一种荣耀。虽然翰林院也是集中大唐优秀文人的地方,但如今的翰林院还没有ri后那么兴盛。弘文馆依旧是大唐最高的学术殿堂。

本身更倾向于皇家大内的弘文馆,主掌礼教,无论是从古至今的王朝典礼,还是民间风俗习惯,甚至是番邦外族的礼乐都有所涉及。

特别是自玄奘法师西游之后,于天竺各国的交往ri益频繁,天竺的佛教文化、音乐文化、饮食等等都传入了大唐。而此时的大唐就像大海一般,容纳着,糅合着,最后形成了独特而包罗万象的大唐文化。

大邦者下流!

弘文馆在大明宫宣政殿旁的门下省旁边,这里属于中朝,不是朝官者,不会让你进入,当然公事者除外。进出这里的,几乎都是五品之上。就连守门的兵卒也是一个都尉。

第一次坐太平公主的轿子,和这样一个六岁的萝莉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武清浮想联翩。倒不是因为太平公主这娇俏萝莉的模样儿,而是关于前世的记忆,记忆中的太平公主,被称为洛阳牡丹,想象那些被太平公主**幸的男人,是很幸福的。可又想想太平公主那身后的男人,是多么悲哀,带了绿帽子还不敢吭声。

只是如今怎么看这太平公主,怎么也不像是那么**的女人啊。

一路没话,两个小孩倒是很沉默,直到进入弘文馆。

馆主是有皇室血统的李元思,拜见过太平公主后,便把太平公主和武清带到了位于弘文馆**的藏书楼。

弘文馆藏书楼是如今大唐藏书最多也是最为齐全的地方,自太宗皇帝j之士如虞世南、褚亮、欧阳询等编撰收集各类书籍二十多万卷以来,如今弘文馆经历将近三十年的发展,达到了三十多万卷。不仅有大唐的书卷,更有番邦外族的文教记载。

而武清,来此的目的,就是查阅番邦外族的礼乐一部分。因为记忆中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出自天竺的《婆罗门曲》,加入大唐道曲宫调以及法曲的演奏模式,再加入道教神话典故便成为了闻名天下的《霓裳羽衣曲》。

武清不是不想利用后世那些歌舞晚会上的表演,只是后世的歌舞加入了最重要


状态提示:第 12 部分阅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